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3346|回复: 2

北京四中、育英和相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1 11: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大学校友网上  看到此篇与  育英中学有关,就暂贴在此。如果已贴过,就可以删除。



北京四中、育英和相声

作者:周惠民



..................

我和父母说我不愿意在四中上了,要转学去育英。为什么去育英而没去其他学校,现在已经记不十分明白,不过向父母提出的理由,很可能是要多学点英文,说育英的英文课的学时多、教师好。我估计由于父母对我没办法,又驳不倒我愿意多学点英文的理由,所以就同意我转了学。真是万幸!万幸!在一九四一年暑假,我辞退了四中(理直气壮、大言不惭地说,我“开除了”四中),经过入学考试,作为二年级插班生转去了北京灯市口的育英中学。这是影响了我后来读书、交友、性格的第一次转折。在育英的两年,我接受了和四中极其不同的教育。

我编入了二年级的C班(记得育英似乎是以入学时录取成绩编的班,从最优等的A班往下数B、C、D等)。我小学的同班好友苏暐正巧也在那个C班。

育英中学是个“教会学校”,以比较自由的教育闻名。我入学的时候,日本还没有偷袭珍珠港,育英还像燕京大学一样,是日本人管辖之外、表面上的“世外桃源”。以英文课和日文课的学时比例看,市立学校是日五:英二,而育英则是英五:日二。在教育、学业上,育英的学生有的功课很棒,在全市“会考”中名列榜首(在学校大门口传达室墙上,悬挂着会考奖状。那时也在作秀,招揽生意);可是不好好读书、吊儿郎当玩着混的,也不是没有。北京“伪“市长余什么(太太是日本人,教过我们班日文)的儿子、蒙古王爷的儿子、各种公子哥们(譬如名扬京城姜学儒姜蘑菇、教育总长的儿子苏暐)也在这里上学。育英的体育是一流的,她有一批田径、球类的“精英”:记得有个“大车”是跑长跑的,高鹗(我们班高鹤的哥哥)和卢鼎厚是篮球队的。鼎鼎大名京剧大师、老生马连良的儿子马崇礼比我高一班,打墙球打的好(后来他也来到山东大学医学院,我们还在青岛打了一阵墙球!)。刘鸿钧、苏暐、王恩源是我的同班,我有时候到他们家里玩。王恩源在北医药学系毕业后,似乎在原校任教,还在我老师颜道岸教授的公子颜小文的药业公司希力咨询过。

我只在初中上了两年。但是这两年对我影响不小。音乐课的李老师,西装笔挺,教我们音乐欣赏;听唱片,他边放、边停、边解说。他讲解一八一二序曲,说那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个人)的作品;讲里面的马赛曲的曲调怎么上扬,怎么下降、变调。到现在,上课的那些声音和形象,还像电影一样记录在我头脑里。

育英设有课外活动选课,任学生自由报名。选课有照像、摩托车、垒球、围棋、象棋等,五花八门。我选过照像、垒球。摩托车是热门,没有能够竞争到手。我的小学和育英初中都有“课外选课”,我很幸运能够在选课里受益。在师大二附小,我们有劳作、烹饪、缝纫等课,都很好玩。在四中,就没有了,四中似乎只有正经、枯燥的刻板课。我不清楚当时其他学校有没有这种选课,也不清楚现在的学校有没有。
说起上课,从中学到大学,我总是看上什么课,什么老师教。在哪里我都有时很正经,很专心,有时就吊儿郎当、心有别系,甚至独出心裁、我行我素。在育英的时候,我自然是那样。譬如遇到不愿意听的课,会把中午在东安市场刚买来的、流行的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青城十九侠,流行小说作家徐纡的鬼恋、塔里的女人等等小说放在课本下面或者膝盖上(现在所说的laptop,“膝上”)入迷地看起来,甚至迷得竟然没有察觉到老师已经走到了面前。书被老师没收之后,再去央告他高抬贵手、把书发还。

教我日语的是两个日本老师,初二的老师是个基督教牧师,平时脾气很好。一次,他面对黑板写字的时候,阎同学用纸叠的飞镖准准地打到了他的后脑勺上。他回过头,生了气,问,是谁!阎同学站了起来。他走到阎同学面前,打了阎一个嘴巴,然后说:坐下。就这样算了。如果换了别的老师,恐怕有记过、开除的可能吧,那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号珍珠港事变之前。阎同学好像是山西人,穿着锃光瓦亮的皮鞋。他对同学传经送宝,说他的皮鞋是用鸡油涂过的。我曾试过鸡油,但是皮鞋不亮。

初三,日文老师是余市长的日本太太,大约四十多岁。一上课我们就让她买吃的请客,不请就不听课。她也很和善、开朗,总是掏出一些钱给我们,让一个学生拿去,跑到大门口(上课的时候,大门都是上锁的,还有门卫),隔着铁栏杆,买回一堆三角形、一包包的五香花生米(门外小摊早用纸包好的)。回来大家分着、边上课,边吃。记得有一次,她说好吧,去卖花生米吧,但是大家起哄,说吃花生米跑马、上火(她虽然懂些中文,但估计不能懂这句北京土话。看官,您懂吗?大家这么喊,您可以设想当时课堂里热闹的情况吧),要她请吃冰激凌。她还是掏了更多的钱。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上课的一个侧面!

课间,各个班级的同学根据爱好和能够占到什么场地和器械,自己组合着玩。打墙球,玩吊环,打篮球,踢小足球。有个比我小一班的温可铮,常到吊环那里,我们一块玩。他那时得了北京少年歌唱的什么奖。我离开育英之后,就没有再见到、听到他。直到近年,才知道他赫赫有名。我只听过他的童音、而没有听过他的低音。如果现在能够见到他或他的照片,我很想看看他眼角那里是不是还有块黑色的“煤末”。那好像是摔在煤渣沙坑的后遗物,还是个痣?我的外孙告诉我,著名的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温教授于最近去世了。这破灭了我的另一个盼望。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一早到校的时候,门口站上了日本兵。不久,学校把学生集合到操场,宣布要我们回家,什么时候接到通知,什么时候再回来上课。记得没过几天就复了课。

育英的老师是一流的。教国文的张子成先生,一袭长袍,教得生动,诙谐,上着课学生也和他说笑。他有个侄子在我们班。教英文的是一位年轻姓黄的,传闻是圣约翰外交系毕业。上课时西服革履,油头而不太粉面,风华正茂,一表人才。尽管听不太懂,我们还是爱听他朗读的英文;他的声调,词句,抑扬顿挫,让人觉得那就是外国人的音调。大家非常佩服他。张慕棠先生教我们化学,记得他是燕京毕业,学制革的。他的课一点也记不得了,只记得他说过好几次:如果你们在路上见到死猫死狗什么的,带来给他。他要熟毛皮。

关肇直先生给我印象最深。他是珍珠港事变后、来教我们数学的。小平头,个子不高。育英的老师,年轻的着长衫的不多,而他则总是一袭灰色长衫,很平易近人。中午,他常和我们一块在灯市口沿街的小饭铺里吃炒饼、烩饼。他教课清楚明了,我们很喜欢他。听传言,说他是“燕大二圣”之一的时候,大家就更敬佩他了。他没有教到我们毕业。一天,他说他不教了,要请人来代课。后来代课的是孙念台先生;听说孙先生就是另外的那一圣;恕我直言,并非不敬,我们还是没有像喜欢关先生那么喜欢孙先生。两年后,我已是航校的学生,穿着呢军服,在成都街上遇到了关老师,他认得我,还立即叫出了我的名字。我一直很想念他,但不知道他在哪里。当我发现他在科学院数学所、想见见他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走笔至此,去Google查询关肇直老师的条目,一看有那么多,还有基金会、奖学金,也知道了他的更多事迹。

比我高一班的马崇礼和我同住在报子街路南(他家是个很大很大的院子,我猜,总有五六十间房吧),所以那时就认得。他班的教室是一个小平房,在我们教室(临街,像是个小教堂的大屋子)的前面。他们初中毕业、考完试、第二天就要放暑假的时候,从他们教室里传来一阵阵轰隆的雷响。跑去看,原来他们班上有些人把课桌面板的活页扭断,把面板用力向上扔,打破天花板,扔到天花板的上面。

育英是男校。育英初中部西墙外是个巍峨的教堂,贝满女子中学开门在教堂的大院里;贝满的学生都从教堂的大门进出到灯市口大街上。那时男、女生很有一批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到现在,学生们骑的各种颜色、甚至完全电镀得锃亮耀眼的那些三枪、风头、蓝牌、G牌等壮观的车队还历历在我目前。当时,那些名牌自行车在人们心里的行市,很像是现时的奔驰、宝马、Ferrari一般!下午下课后,有的男生早已在育英和贝满之间的街边、坐在车上、等候自己想“追”的小姐从贝满出来,就像如今的“追星族”。不追星的同学也有伴骑站脚助威的。一位,或一道回家的几位漂亮小姐后面,竟会有一群男生“护送”回家。真是一景!路上,有时没有人说话,有时有旁白打趣,但是很明确是在表示爱慕。兄弟护送姐妹的也不是没有。可是也有在兄弟之间夹杂着兄弟的同学。情况复杂。只有当事人才能够说清楚。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如果两校沟通一下,让贝满先下课,那不就“没戏了”!

用功严肃的的好学生也不少。很多是住校生。住校生有些说话带有他们家乡的口音。他们背井离乡,在学校里面攻读,成绩常常很优秀。但是在他们的宿舍里,也传播着张兢生博士的性史。

学生和先生对日本人的占领表面上似乎都麻木,不闻不问,听天由命。但是实际上并不都如此。负责我们初中部的郑先生,不言不语,极有威严。听说他做“地下工作”、联系学生。他后来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不知下落如何。
一九四三年暑假我初中毕业,随着高中刚毕业的北京游泳队队员姜学诚、李鸿举,偷偷地离开了家和北京,也偷偷地卖掉了我一辆很不错的自行车,当路费,到后方去参加抗战、升学。我们开始冒险,踏上了“独立”人生的道路。那时我十五岁。

................

[ 本帖最后由 冯月辉 于 2010-7-22 15:21 编辑 ]
发表于 2010-7-22 1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以上转发文中,看到一位熟悉的名字-关肇直,
按文中记述,关肇直先生曾在上世纪约四十年代前
几年,在育英中学任数学老师。

  我知道关肇直先生,应是在六十、七十年代他曾
任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那时在中关村数学所、
计算所在同一栋楼内,而我们研究所的前身是科学
院自动化研究所,与这两个所是近邻。

  关肇直先生不仅是数学家,还是控制理论家,他
创建了科学院系统科研所,在七十年代主持了我们
研究院最早的“东方红一号”、“尖兵一号”卫星
轨道计算、轨道选择。并获得国家级科技特等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节选,  漏贴作者的名字,  很对不起了。

原文比较长,  若阅读原文,  可用GOOGLE  搜索 ‘北京四中、育英和相声  作者  周惠民 '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5-15 03:47 , Processed in 1.2287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