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3550|回复: 1

马朝宏:素质教育的历史范本:育英学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7 06: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朝宏:素质教育的历史范本:育英学校

作者:马朝宏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6

    育英学校,创办于1864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在如今的北京第25中学里仍然依稀会看到育英学校的影子。

    北京25中学坐落在北京文化味道最浓郁的东城区,所在的灯市口大街毗邻王府井。一座古香古色的大门和两只蹲在门前的大理石狮子,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她那140多年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走进校门,迎面的“影壁”上刻着育英学校的校训——致知力行。穿过一座古朴风格的教学楼,迎面是一个操场。一棵金黄色的银杏树矗立在操场的中央,据25中校友会负责人、育英学校校友李天赏老师回忆,这棵银杏树至少有百年的历史,因为,如今已有70岁的他从记事开始,这棵银杏树就已经有碗口粗了,它也算是育英学校发展的见证者之一。
    不过,除了保留下来三座原来的建筑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校园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样子复建的。当时学校的很多物件也都在“文革”当中毁掉了。如今,在图书馆里可以看到一块胡适题写的“图书馆”的匾,这块匾因为被放在仓库里做垫板而幸免于难,成为育英学校留下来的唯一一块匾。还有一些当时留下来的线装书,依稀可以看见当年图书馆的模样。
    从1929年开始到解放前夕,育英学校开始编写年刊,每年学校发展的详细情况都一一作记录。这段时间也是育英学校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在资料室里,我们看到了编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育英老《年刊》。翻阅年刊,我们惊奇地发现,印刷精美的年刊记录下的育英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素质教育的历史范本。
■育英学校的体育精神
    提起育英学校,不能不提到体育,最初,育英就是因为体育突出而誉满京城的。
    当时,育英中学成立了许多运动组织。如:田径、球类、武术等。各类球队就有几十个,班有班队,校有校队,经常举行班际或校际比赛。育英学校获得的各种体育比赛冠军无数,当时育英的“火车头”篮球队,可以说是所向无敌。
    关于育英体育的记载在年刊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在1932年年刊中写道:“我校素来以体育著名,而一般人看到的是我校各种比赛的优异成绩,不过,即使我校不得锦标,也敢以体育精神自称……我们更应当看中体育的普遍与均衡发展。田径方面,每次开运动会的时候,其实每项只有三四名奖,但参加的都有几十个人。人人都有当选手的资格,人人都有当选手的能力,而我们运动要强健身体,不是为了充当选手,这也就是育英的体育精神。”
    育英的体育正如上文所述,虽然比赛成绩很好,但是更注重的是体育给全体学生带来的健康体魄。当时,作为体育部主任的崔峙如先生就对体育的目的进行过探讨。他的结论是,体育的第一目的是健康,最终追求一种高尚的生活标准和解决如何要利用闲暇时间的问题,而比赛只是体育的一种工具而已。
    育英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的体育人才,牟作云就是其中一位,他毕业于育英,而后回校任体育教师,后来曾作为中国篮球队员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曾任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他谈到育英学校的体育时说:“回忆过去育英学校教育方面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特别重视体育活动。我不只是说,我个人由于育英体育运动使我走上了体育的终身事业,而更重要的是,要说明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了学生们的勤奋向上的精神,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育英学生比较活跃,思维能力也很强,这和学校重视体育活动,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很有关系。因此毕业后,无论是升入大学还是走向社会,育英学生普遍受到欢迎。”
    育英学校如此重视体育,和校长李如松有着直接关系。他本人毕业于协和书院(燕京大学前身),从小就喜好运动,也是当时著名的运动员,曾经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他受聘出任育英学校校长后,主张把体育与德育、智育并列。作为育英学校学生的培育目标,倡导和赞助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只是学生几乎人人参加,连教师也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并给本班学生做业余的教练。学校每年都有两次运动会。李如松还想办法为体育活动提供尽可能优秀的条件,为了发展体育,学校专门购买了26亩地,作为体育活动场。此外,他还身体力行投入体育竞赛之中,每年春季篮球比赛,他都把教师组成一队,与学生中的优胜队伍进行比赛。这一切,让育英学校的体育运动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学中总是名列前茅。育英中学也因此声誉鹊起,用老校友李天赏的话说,体育为育英创出了牌子。
■从育英歌咏队到老校友合唱团
    老校友李天赏说他从小体育就不好,但是,他在育英同样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入了育英以后,你学习不好,体育好就行;体育不好,文艺好也行。”
    育英学校不只是重视体育,对文艺也非常重视。合唱团可以说是当时育英艺术教育的代表。李老师就是合唱团成员之一。
    1929年,育英学校聘请了李抱忱先生任音乐教师,这位后来的著名音乐家当时还是燕京大学音乐系的学生,他的到来把育英学校的音乐教育推向了顶峰。
    他自己填词、译词,自己制作乐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他的带领下,1931年,育英学校和当时的贝满女中成立了贝满育英联合歌咏队,1932~1936年,联合歌咏队共举行了五届对外公演的专场音乐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歌咏队举行爱国音乐会。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歌咏队公演筹集到290元捐款,全部捐给抗日一线的19路军。1934年,歌咏队在李抱忱先生的带领下,以宣传抗日为初衷,组成津、沪、杭、宁、济、京六城市演出队,进行巡回演出。这次南下,是中国合唱团的首次巡回演出,扩大了歌咏队的影响。
    歌咏队还聘请当时北京音乐界的名流和大专院校的音乐团体助演。其中,歌咏队就曾经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同台演出。
    两校合唱团到了建国后还曾经举行过数次高水平的演出。而且,从这个合唱团里,走出了众多著名的音乐专业人才。其中有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黄佩莹,等等。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育英贝满合唱团的少男少女们,如今都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者了,但是,他们对于音乐的执着和热爱没有变。1995年,贝满育英老校友合唱团成立,团员都是业余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但是他们却有着丰厚的艺术底蕴,精湛的艺术功力。10多年来,他们定期为母校演出,而且,还举行专场音乐会,甚至还多次获得金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因为育英给他们打下的基础。
    歌咏队只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龙头,其他方面的音乐团体还有很多。当时的校友回忆:“由于学校的提倡,音乐在我校太普遍了,课余饭后,只要你从宿舍旁一过,你便可听见许多口琴、胡琴、吉他、箫笛以及歌唱的声音。”音乐团体大概还有口琴队、国乐团、夏威夷乐队、短笛队,等等。其中,口琴队也曾经赴津公演。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06: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花八门之小组活动和社团
    育英学校的教育思想,重在发挥自由竞争,发展个人才能。学校除了基础课外,还开设选修课,并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打破班级界限,自由选择参加。学校在课程表内定出统一的课外活动时间,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有专长的人士担任辅导教师。这样就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训练了技能。
    翻看老《年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的相关记载,中学每个年级都不同,真是多得有点数不清。算术、摄影、西乐、口琴、围棋、话剧、家庭工艺、汽车驾驶、田径、法律、图书管理学、两性问题研究,等等,简直是包罗万象。就连小学也有课外组织,如读书、作文、英文、话剧、书法、园艺、武术等。
    此外,还成立了课外活动的研究会和团体,这些团体涉及机械科、工业指导、卫生训练班、中西药学等各个方面。1931年起又添设了电业机械组等。据老校友回忆,在研究活动中,尽量购置实物来进行研究。如研究汽车,特购买废旧汽车一辆,结合原理,拆卸实习。为了研究印刷,就购置石印机一架,研究平版印刷的原理和实际操作。电业机械组研究无线电学,建立了育英广播电台,中学歌咏队、小学乐队和琴队、京剧团表演的节目,都经常在电台播放。
    学校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天赏老师回忆说:“校长李如松就说,我要给你生活的出路。育英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如不能升学,也可以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   
■育英学校教师高手如云
    育英学校聘请的教师,大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校教学有方的教师,也要设法重金聘请过来。
    大名鼎鼎的杨仲兰就是李如松从汇文中学“挖”来的。杨老师是教范氏大代数的权威,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熟练到学生提出书上的任何问题,他就能立刻指出这是哪一页第几题。他教出的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却能对考试应付自如。杨老师不仅教书,尤其着重育人。有一件事情给众多校友都在回忆录里提到。1938年秋天开学后,杨老师第一次上课,上课前在黑板上先端端正正写出三个大字:“敬、静、竞”。他讲解说,第一是敬,做人做事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要专心学业,无论学什么都要有这种精神。其次是静,心中宁静,头脑冷静,专心致志,保持安静,才能学得好。第三是竞,要努力向上,意志坚强,不甘落后,才能学得好。他把三个字讲完才开始上课。
    此外像语文教师罗慕华、杨苹一,都是五四运动后积极研究新文学的人;教古典文学请的是一位清末秀才;英语专请美国人教;体育教师是留美归来的崔峙如。课外活动中的口琴指导,也请中华口琴总会会长担任。书法指导是当时名书法家吴兰第先生。
    育英中学的老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很多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192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音乐系的李抱忱先生担任中学部音乐主任。他用美国一首《大地进行曲》乐曲填词的育英中学校歌——《美哉壮哉我育英》一直传唱至今。后来,李抱忱在美国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音乐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历任耶鲁大学、伊阿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乐坛上知名的指挥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
    李天赏说,育英的学生都很厉害,跟学校提倡的民主自由有关系,育英主张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上课也是非常自由,可以自己选定教材,学生在课堂上也非常自由,随时可以举手提问。老师回答不出来,学生就会起哄,所以,没有两下子的老师,在育英是站不住脚的。”
    由于当时育英学校拥有一大批第一流的优秀教师,所以学生往往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1934年北平举行全市会考,育英学校获得语文、数学两科第一名,市教育局颁发“双元”匾一方,高悬校门之内。1936年的全市会考,初中毕业生225人全部及格。
■育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李天赏说,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德育。虽然是教会学校,但是学校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是主要的内容。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教育,比如,学校建立自治会,培养学生的自治精神,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
    学校对卫生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从小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使学生深知预防疾病的重要。学校不但定期检查卧室和食堂卫生,还定期为学生做体检。学生的身高体重学校都有记载。“比现在的学校都严格。”李天赏强调。
    翻阅这些年刊,看到那些文字和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育英学生正在各自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发展着自己。
    回忆起育英,李老师感叹到:“育英学校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哪像现在的学生,整天分、分、分。”
从育英学校到北京市第25中学
    育英学校是由美国出资、公理会管辖的一所教会学校,创办于1864年。
    创办初期,育英学校成为“男蒙馆”。1900年,灯市口基督教公理会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之后由郭纪云等人重建,他引用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将“男蒙馆”改为“育英学校”,仍只收小学及中学男生。开始时,不收学生学费还借给伙食费,但学生也仅二三十人。民国初年后,学生增加到一百五六十人,定学制为小学七年、中学二年。
    1918年,李如松被教会派任校长。他是育英学校的第一位国人校长。李如松和副校长——美国牧师邵作德合作管理育英学校长达30年之久。在他们两个管理时期,育英学校逐步发展起来,从小学到高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驰名国内外的学校。解放前夕,当时的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作了一个统计,育英学校是北京市所有公立和私立学校中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校。
    1952年,由私立改为公立,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十年浩劫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秋,与北京市第167中学(原私立贝满女中初中部)合并,仍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5-19 14:57 , Processed in 0.1108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