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3559|回复: 7

贺《贝满女儿》 -----兼述一段三届同学携手合作的故事 苏张之丙(贝满50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0 13: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是50届苏张之丙同学收到49刘君礼同学关于《贝满女儿》出版发行的来信后写的回信。应心愿论坛邀请,作者特别发表在此。


君礼:

    在我想: 《贝满女儿》是 :一桩突破性的活动,一段唤人深思的经验,一股不同凡响的声音,一册稀有的追思记录……是一部极有历史性的文献,一项 “耄耋之年”的现代诠释,不可多得的作品集。

一桩突破性的活动:
    在‘三无’加‘两无’的情况下,诸多‘客观困难’的环境中,能集合群力而为,一难也。


一段唤人深思的经验:
    相信经历这段“三无加两无”的操作中,都曾有过上下前后,思索衡量,在为与不为之间的徘徊;这是何等索尽枯肠的滋味!最后,经过思考,决心,努力的过程而达到《贝满女儿》的出版,这是一段何等活力充沛的心路历程!二难也。


一股不同凡响的声音:
    《贝满女儿》与《贝满人语》携手,创作出当代绝无仅有的《回忆交响曲》写尽从十七八到七八十,从青春少女到银发耄耋,从学生培育到民间服务,从走出校门到退休家居……从轻快的序曲,经浪漫的、激昂的、流畅的乐章,到回旋的终结。除了贝满仅存的校友之外,不能,也不可能奉献出现代的、响彻云霄的交响曲。此一绝之美。


一册稀有的追思记录:
    《贝满人语》由50届执笔,已证明是“稀有的追思记录”;《贝满女儿》 由49届执笔,更证明是“稀有的追思记录”。两本书先后出版,各自都可以免除 单调的‘孤独’,由独唱而成二重唱,更美,更动听,更受人重视!此二绝之美。


一部历史文献:
    是回忆,是纪实,是足迹,是行径,是人生的路,是走人生的路……是个人的叙述,每一个历史创造者的实录;故此是史实,是历史彩虹中的闪烁颗粒 !


一项 “耄耋之年”的现代诠释:
    现代人的生命,现代人的思维、作风,现代人对社会的服务、贡献,这些远远超过“耄耋之年”原始的定义。《贝满女儿》与《贝满人语》携手推广了“耄耋之年”范围、境界,活跃了“耄耋之年”的活动、参与。


    希望君礼和其他49届同学缓口气,再找发挥余热的渠道,不需东奔西走的体力,而能有尊爱自己能力的、对社会群众有益的方式,再接再厉把我们余晖洒满大地!

    别说‘不能’!《贝满女儿》证明你们已经有:“说不能而能”的业绩。再说,自己都难以相信了。



                               苏张之丙(贝满50届)
                                 2010年5月7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3: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君礼来信提出整个出书开始时,有‘先天不足’的“三无”:一无钱,二无编辑办公处所, 三无人力(注:奔走劳力), “都是这帮八十来岁腿脚不健全的老太太们亲自出马去跑邮局,跑印刷。当然还有最主要的“两无”,一无平日积累的材料,每年聚会完了,一走了之,不留任何痕迹;二无现代化的设备与技能,事事依靠子女 ……”。 (见2010年5月7日君礼致之丙电子信)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管理员:
      看到贝满校友,49届的学姐,刘君礼,来信,告诉我她们的《贝满女儿》终于出版了。心中的惊喜不可言喻。信笔拈来,略表祝贺。
      事实上,我们风雨飘摇落户在纽约数十年之后,再与贝满校友的重逢,君礼是关键人物。话要从80 年度开始。 1980中美回复邦交之后,中国外交部首次设驻外使节办公处,在纽约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领事馆,当时君礼是第一任科技领事。经由中国驻美第一任大使柴泽民介绍,在一次酒会上相识。当时与会的人士(美籍人士与华侨)以及中国使领馆的各位互相之间都是 ‘生疏’的面孔。 ‘华侨’在这些位使领馆的外交人士很自然地成了‘追踪’的目标。大约,在我记忆之中,互道名称之后的第一组问题包括的是:您原籍哪里?华侨嘛,总得有个中国原籍或祖籍吧!您家乡还有亲友吗?是否有亲朋好友想联繫我们可以服务的?华侨与祖国‘心连心’的是人际关系,本不是‘外交官’的政务,但是谁都心知肚明,在开馆之初,我们这一批被邀参与的人是公关‘撒网’的目标。诸如此类的对话,说明互相都怀着 ‘摸索摸索’的意愿,想从对方找到一个,哪怕是最边缘的、微妙如游丝的衔接点。‘衔接’才能擦出火花,才能进一步了解。就在这样一个宾客如云的场合,你一问我一答之间,有一缕在边缘荡漾的游丝——贝满校友——把我和君礼牵连在一起。
       此‘游丝’非彼‘游丝’,因为这是一股坚韧的‘情’,也是一股坚韧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做了几件无中生有的、无先例可循的中美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中值得在此一提的是,1984年,君礼建议邀请她49届同班赵允安同学参与合作推动另一‘根层’的交流。当时,执掌中央美院附中校长的赵允安听到欣然允诺。于是刘君礼,赵允安,张之宇和我,贝满校友48、49、50 三届携手合作创办了中美少年儿童友谊画展。那就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中美恢复邦交后的,首创少年儿童间的访问交流;以绘画艺术为媒介,达到 ‘心’与‘情’的联线。那一次的活动,受到各界的瞩目。邓颖超夫人特在人民大会堂召见来访的美国小朋友,语重心长地祝愿:希望这是好的开始,培植下一代中美人民间的良好关系。最后,嘱咐孩子们,“毛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定要带他们去长城啊!”每个第一次来访的美国孩子,异口同音的用中文说:“谢谢邓奶奶!”虽稍嫌洋腔洋调,但是热情而亲切,博得他们的‘邓奶奶’开颜赞许,一声‘拜拜’的回敬,激起了全场的掌声、笑声、欢快声!
       这是不见经传的一个小插曲,但是耕植在人心中的友情、人情却不能以时间、空间所能限量的。
       君礼,允安从不以此说道,正表现她们以敬业乐群为己任;在她们只是‘应该做’而 ‘能做’的事情,‘能尽心’而‘应该尽心’的服务,而已而已!
       现在想起来,怎能不让人再一次庆幸我们背后强韧的牵动力量——同学、校友贝满人,贝满情,贝满心!我们值得为几届校友的合作‘更见贝满精神’而庆贺!
       我相信这班级之间的合作,不分你我的同步敬业,携手乐群的事迹,以至于跨越国际搭桥接轨的交流,又何止于此。
       有《贝满人语》领先起步,《贝满女儿》继之登高,又有《心愿论坛》启用新媒联线,将旧时的 “贝满”从记忆中,从事迹上,借用文字印刷,互联传媒,生根,再现!同时,经由《心愿论坛》,与50后的同学对话“回顾、思念、展望 ”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苏张之丙
                                                                                       2010年5月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上两帧有君礼的相片,简单地、代表性地、说明她在纽约任期内我们合作的一般。第三帧已在《贝满人语》刊登过。
下图中:(右四)刘君礼,(左四)当时的纽约市长,Ed Koch
(右四)刘君礼,(左四)当时的纽约市长,Ed Koch.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图片是君礼和我组织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联合赴康州北部小城坐客。纽约时报以‘史无前例的纽约外交使团民间访问’。时值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北京。报界以‘中美人民联欢’为题与‘美总统访华’上下映照,同时刊登为头版新闻。
君礼(右二)及两位驻联合国大使.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曾在《贝满人语》中刊出的相片。‘邓奶奶’带着一群中美恢复邦交后第一次来华访问的美国少年儿童团员,在人民大会堂的难忘的一刻。
abbr_2469256fb265b28eea8cb10d21bb167f.jpg
发表于 2010-5-21 09: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深令人感动的两封信,愿向学姐们学习,都来
做出“耄耋之年”的现代诠释。

   当年同是贝满校友,不期相遇、相识、相知,并
尽心尽力为中美交流作着贡献,更见贝满精神。
发表于 2010-5-23 10: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贝满精神感动

乐群大姐说得真好,敬业乐群,时间历史证明了我们的校训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因此有巨大的生命力.贝满精神就是这样传承着.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4 10:57 , Processed in 0.0991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