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5965|回复: 4

转载:20160227唐师曾:张中行,《青春之歌》之余永泽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8 19: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6-2-28 19:31 编辑

三、
      张中行一生光环不多,阴影不少,都是红色小说《青春之歌》抹上的。由于那部小说影响太大,初见张中老总难脱阶级敌人的不良印象。其实张中老年轻时文武兼备,动手能力极强,为谋生还在保定学过开车,学的是日本吉田。1931年“九一八”,年轻力壮的张中行血脉喷张,纠集北大200多名学生坐火车到南京请愿,强迫政府武装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中行又写信给恩师周作人教授,力劝其不可出任教育局长。

4ab76145taede7c477764&690.jpg

      平日的张中老挺诙谐,一日宴吴祖光、方成,我为司机。途中,张中老唱《鹧鸪天》:“亲婉丽,记温存,丁香小院共黄昏。”我趁机请教,说我每见佳丽总灵机一动。张中老嘿然一笑,“慢说你黄嘴小儿灵机一动,我九十老翁还灵机总动呢!”接着命我专心开车,不可乱动,否则给他惹祸。我问此话怎讲,他说他老家香河,一小伙套车带一老者走亲戚。途中遇另一挂大车,车上端坐一俊媳妇,小伙忍不住慨然长叹道:“如能怀抱如此好女睡一夜,也不枉为人一世啊!”声音洪亮,被对面听了去,扑将过来打架,老者得意地训斥小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吧?”不料众人冲过来竟放过小伙,反把老者按翻在地一顿暴打。老者喊冤,说是小伙喊的。众人边打边答:“他年轻人说者有口无心;你一介老匹夫,嘴上不言,低头闷射。不打你打谁?”

4ab76145taede650f792c&690.jpg

          画家方成,给张中行先生画插图。唐师曾  

      1931年夏到36年春,张中行在北大中文系读书及毕业之初,认识芳龄17、初中文化的杨沫。当时杨沫抗婚离家走投无路,求张中行帮她找工作,后彼此互有好感而同居,时间长近5年。其中前两年“婚姻的花期”也“难得忘却”。有过两个孩子,男孩夭折,女孩离异后出生,至今也已是八旬老妪。
      杨沫在火红年代创作《青春之歌》,把一小资女青年林道静塑造为革命化身,将其夫余永泽写成自私、落后、庸俗、打小报告、揭发他人、拍胡适马屁、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反革命。出书之外还改编成主旋律电影,整个剧组被周恩来请进中南海家里联欢,邓颖超看该书而“忘食”。极端年代,让原本在人教出版社苟且偏安的张中行顿时灰头土脸,被人戳戳点点,沦为专政对象。《青春之歌》给行翁造成的迫害不可小觑,一直贯穿整个伟大时代,万般屈辱。行翁至死不肯公开批评杨沫,但喜欢看老鸭叫骂。一次我在《北青报》讥讽杨沫,老汉立即让我过去,切松仁小肚,还喝了二两。
       谈到故人杨沫在《青春之歌》中丑化“余某”,并在此后多次攻讦时,张中老坦然一笑:“《青春之歌》是小说,依我国编目传统,入子部,而不能入史部。小说是可以编造大小情节的。”“既是小说,就不必当真,就是余永泽干脆叫张中行也无妨。”“我一生自认为缺点很多,受些咒骂应该。但小说不是历史。如果我写小说,不会这样做。”穷极张中老与其分手原因,是两人思想上出现差距,一个走“信”的路,一个走“疑”的路,道不同不相为谋,“疑”是红楼老北大的精髓。张中行《顺生论》里有一句培根的话,叫“伟大的哲学起于怀疑,终于信仰”。此信仰乃是“信的艺术”,是正信,非迷信也。

4ab76145t85bb2acc7dae&690.jpg

    北师大化学系(辅仁大学)与北京十三中(辅仁附中暨涛贝勒府)之间的小门,就是杨沫独门独户的“风水豪宅”。此时杨沫的丈夫“卢家川”(马某)是北师大书记,得此佳境为书记夫人官邸。而被《青春之歌》打倒的张中行一家老小,已经被挤在什刹海鸦儿胡同邻广化寺的危房里。
      大军进城,杨沫曾把张中行约出来,抱怨“有人常喜欢大姑娘”,似有悔意,可见由幽谷而迁乔木的生活也未见的天衣无缝。此时杨沫的“卢家川”已经是北师大党委书记,重权在握。而张中行沦为编中学课本的小编辑,危城之下,只能不动声色。
       文革期间,家住什刹海柳荫街(北师大与十三中之间)的杨沫挨整,文联要张中行揭发杨沫,张中老只说杨沫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直到杨沫翻拍了旧照片,亲自题字“照片可以翻版,生活可以翻版吗?逝者如斯”,张中老仍以不变应万变。他将婚姻分为“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四个层次, 觉得女性的心最难测度,不敢强不知以为知。对往事“尤其曾经朝夕与共的,有恩怨,应该多记恩,少记仇。”
      杨沫遗体告别仪式头天晚上,吴祖光打电话给张中行,问参不参加,张中行说不参加。张中行认为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谦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仪式后,张中行接到女儿来信,说生时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谅解了吧。张中行复信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
4ab76145t857eea10cca0&690.jpg
      唐师曾翻拍张中行家
    张中行住在什刹海时,与妻、女合影。

    四、
4ab76145t8594a12d2cc2&690.jpg
      1997年,老鸭把张中行、季羡林码在布景前拍旧式合影。两人都是中山装,身材稍高的张中行微驼背,季羡林更挺胸。

      2006224日,张中行在解放军305医院不幸逝世,98岁高寿善终,有德有才无权无势,是学问和生命的奇迹。以张中老人品才情,如涉足党派至少官至中央委员,若享受高干待遇,估计能活一百五十岁。可他偏有老北大基因,特立独行、卓而不群,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攀高权贵,终生无党无派、无官无位,不肯参加任何组织。郑万隆夫人反复动员其参加作协,但张中行坚称:“我一辈子什么组织都没参加过,现在快入土了,就不麻烦作协了。”
    张中行好友、总参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说:“张中行没能活到100岁,是深受官本位之害,也是深受官本位之福。”前半句感慨柴门布衣、一生草根、无权无势,尽管女儿孝顺,但在权势社会生存艰难、老无所养,也锻造出张中行绝世独立、思想自由的老知识分子人格。”
4ab76145t857cb83b0341&690.jpg

      常有媒体把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张中行并称为“未名四老”,此言大谬。前三位都是北大教授,住在北大最好的风水宝地——朗润园,唯独张中行与北大毫无关系,是寄居在女儿、女婿宿舍而已。张中老每天笔耕不辍,直到85岁熬成老妖精,人教出版社不好意思,才在健翔桥分给老爷子一套三居室。
      至于老有所养,季羡林根红苗正贵为国宝,被保护在301“大区正”高干病房自不必言。金克木与季老关系不恰,老鸭鲜有来往,估计也能享受不错的医疗救治。邓广铭是我亲戚,按规定规规矩矩在友谊医院安然长逝。唯独张中行毕业后就与最高学府断了瓜葛,年近70岁还被当作富农处理,赶回河北香河务农。一生草根,全腿着来、腿着去,90多岁还挤公共汽车。偶尔天寒地冻风沙雨雪,才会急呼朋友学雷锋。那时候还没四环路,我从石景山赶到健翔桥,最快也得一个钟头。而一生不愿给人添麻烦的老先生,早已习惯自力更生。
      季羡林说:“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需读上几段就能认出作者的,极为罕见。在我眼中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一个。”吴祖光自谦道:“我那点学问纯粹蒙事,张中行先生才叫真学问。在张中行面前,我们都是学生。”但这些仅是文人惺惺相惜,在现实生活中苍白无力。
4ab76145t73cadb1aed8a&690.jpg
                    张中行在305医院。唐师曾摄

     张中老一辈子写字为生,手书工整,全靠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抄抄写写。96多岁还偷着独自下楼复印手稿,不料突发脑溢血,突然歪倒在路边小店。
      早上630,“老粉丝”总参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派来自己司机,接张中行和二女儿张文到安贞医院,按规矩排队挂了专家号。老人家坐在轮椅里熬到中午,专家突然宣布另有公干,今天不看病了。把等了一上午的90多岁的老国宝,扔在安贞医院冰冷的大厅里。11月中,没有暖气。
      此前,故宫单士元发病到协和医院,也是没路子住不进去,在楼道里待了一天一夜。最后打电话求新华社记者杨飞,找协和医院书记通融,才让单士元进了病房。想不到帮助单士元住进协和的杨飞,最终自己也死于突发脑血栓。彼时的张中行歪在轮椅里,仍自嘲“一个人能享大福不算本事,能吃大苦才算本事”。
       总参三部副部长潘惠忠将军得知后,立即带车赶赴安贞医院。此时的张中行已经看不到东西,听到潘将军声音,老人伸出双手来抓老潘。粗通医理的潘惠忠明白,此时老人脑血栓已相当严重,立即打电话给总参管理局孙健民将军,协调总后301302,由军方调来一辆美帝“福特”救护车。解放军的“福特”救护车一路警灯长鸣,把被人民抛弃的张中行接到北海305医院。行翁招我过去,说:“唐老鸭,你能写,替我宣传这些帮我的解放军。   
4ab76145t857cbd6cc02a&690.jpg

      2006224日,张中行在305停止呼吸,享年98岁。其后,在八宝山竹厅告别,老鸭安慰张家四位姐姐。 刘牧雁摄

      五、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个人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只有人云亦云、隐藏思想,或圆滑不讲真话的“智者”才仕途亨通,养尊处优、颐养天年。科学时代机器世界,盛行急功近利、精巧算计。据此而论,张中行一生相当失败,无权、寡钱、草根一生。八宝山葬礼鲜见权贵,最引人注目的是嚎啕大哭的小保姆和泪眼垂垂的电梯工,北大这个“最高学府”算是白念了。
      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五四”在他这里薪火相传,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学问往上看,享受往下看。不仅独立思考,而且适度发表自己的思想,建设新中国。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认为:“他使‘五四’那代人的智慧、风范重新复活……他像化石一样……使当代很多东西黯然失色,让人们警醒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伪的。”
      张中行顺从自然的生命规律,淡泊名利,不跟自己较劲。顺从内心的道德律令,尊重良心,不与别人为难。他坚持一个人影响一个时代既不正常、而且危险。自己独立思想不是要突出自己,而是促进民族繁荣。故“顺生”但绝不盲从。大学的根本是以知识培养每个人的独立判断,对“完美事物”存疑。肚子里有没有学问是一回事,能不能表达出来是另一回事,表达的好不好是更高的一回事。他的文章知识、文采、情感、哲理、余韵俱全,影响力紧追老北大的鲁迅、胡适,被季羡林称赞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戴逸教授认为大师级人物有以下四点:一、学术上博大精深;二、有创造性的思想贡献;三、学术上薪火相传,桃李天下。四、不仅学问高,道德也高。张中行对社会给予的作家、学者、编辑家、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一概不受,“如果非要给我戴一顶帽子,我想可能是思想家吧?”

4ab76145t857dfb73de7a&690.jpg

      1954年,住在什刹海金丝套胡同的熊十力,给住在什刹海鸦儿胡同的张中行题字“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研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甲午十月廿四日,于北京十刹海寓写此漆园老人”。熊十力为唯识宗大师,晚景凄凉,连遭批判,最后的女弟子都投齐白石学画去了。其人书法怪异,遭世人嘲笑,唯齐白石对熊十力的书法称赞有加。半个世纪过去,张中行一直保存着恩师的墨宝。

4ab76145t85c606460b8f&690.jpg
            张中老给老鸭写的“不屑于”,唐师曾自拍




发表于 2016-2-28 20: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唯独张中行毕业后就与最高学府断了瓜葛,年近70岁还被当作富农处理,赶回河北香河务农。
发表于 2016-2-28 22: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中行好象当过我校的老师,后调到编辑部。当我读《青春之歌》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和我们学校竟有关系
发表于 2016-3-6 06: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青春之歌》是伴我们成长的一部书。于永泽是长老的原型。对于不是的描写张中行老人不作任何解释。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4-19 23:06 , Processed in 0.0620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