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5237|回复: 1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出版了(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0 17: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5-7-10 17:47 编辑

贝满 女十二 一六六:守望150年的荣耀(中文版)
在东城区的灯市口大街同福夹道胡同里,坐落着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很多稍上年纪的北京人都知道,它的前身是解放前北平的一所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贝满女中于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是北京第一所由外国人开办的女子国际学校,亦是北京第一所实行“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美国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Eliza Bridgman于1864年在北京设立贝满女子小学。随着中国教员不断加入,学校逐步发展;1923年,贝满女中成为一所三三制完全中学。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被列为市属重点中学。1968年,学校改名为红卫中学,开始招收男生。1971年,学校再次更名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1978年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重点学校。
1922年,第一任国人校长管叶羽先生接管贝满女中时提出 “敬业乐群”的治学方针。“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将》,主张学生敬重学业,专心致志地学习,不断前进;又要乐于生活在群众中间,同学们彼此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现任一六六中校长王蕾告诉记者,在很多人心中,“敬业乐群”是一生的追求。“敬业代表着一种为人做事的态度,影响和伴随人一生;乐群是关系、氛围,我们需要不断改善各种人与人相处之间的关系。”
王校长说,敬业的“业”字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用敬畏的态度去面对自己一生的学习和经历,一个人就可以永远进步。一所学校会形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干群之间、家长之间、社会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是否能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决定学校能不能做成事、做好事很重要的因素。不管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敬业乐群”已经成为他们永恒的追求,也是他们所体现的一种标签。
《贝满人语》寄深情
贝满女中的毕业生不计其数,早年毕业的校友已长眠地下,在世者年龄最高的已过九旬,五十年代前后毕业的校友也已年进耄耋。50届校友安静媊所在的班级是贝满时期最后一届,直到现在,大家还亲切地称她“老班长”。安老在贝满完成了初高中六年的学业,和她同一届的老同学们凝聚力很强,从1982年到2012年坚持每年聚会,规模从最初的20余人增加到如今的百余人,校友遍布全国17个省市,有些毕业后还去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旅居生活。最初在八十年代,老同学们碰到一起多是聊聊彼此的近况,后来因为学医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学比较多,她们会办一些专题讲座,还成立了歌咏队和模特队,大家凑在一起已经能演一台戏了!
2007年,校友张之宇(48届)、张之丙(50届)姐妹建议安老等50届的学妹们出一本书,把贝满的精神和优良传统传下去。当时同学们年事已高,也没有人有出版经验,但她们还是成立了专门的编委会,大家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记录下自己在贝满学习生活的经历、踊跃投稿。2008年,《贝满人语》——一本属于50届学生的回忆录,终于出版了。《贝满人语》在社会上和校友间引起很大反响,她们纷纷通过口头或书信的形式给予反馈,一年后,50届校友又出版了汇集大家观后感的小册子《回音》。2012年,年过八旬的校友们回望三十年的快乐而又不易的相聚时光,出版了《贝满人语》续集。
对于管校长早在1922年提出的 “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50届校友们深有体会。安老回忆说,在《回音》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一生都践行贝满校训‘敬业乐群’,从事什么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和谁都乐于相处、乐于同享,有难同当。校歌校训一再强调人的素质养成是教育根本,敬仰贝满不仅缘于‘男育英、女贝满’的美誉,也不仅因为出了冰心、李德全、孙维世这些名人,而我是有幸与50届校友相识了。一年一度的聚会让我们重温了友情,获得了教义,享受了快乐,得到了鼓舞;三十年热热闹闹的聚会活动,与50届校友在一生的岁月当中多了一份亲情、一份快乐、一份活力、一份色彩,使我们忘了老之所至,排除了世俗的困扰,保持了追求真善美的心境。”
1947年入学的杨云在贝满度过三年高中时光。贝满女中当时在社会上虽然被认为是一所贵族学校,但是来这里的学生都是为了求学问、好好读书,大家在校园里感觉到的只有平等和自由。贝满的学生不仅书念得好,体育也棒,学校聘请业内知名人士担任音乐老师、美术老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她们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都给杨云留下很深的印象。
她的同学梁熏如老家在河北秦皇岛,随父母来北京后到贝满念高中。在梁熏如看来,那个年代的同学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血亲”。时至今日,和子女朋友难以启齿的一些话,她们见到了老同学总能自然而然聊起来。梁熏如还记得,班主任郑云老师教导她们女人要“自尊自重、自立自强”。
就读于北大历史系的赵雨婷因她与三姑姥姥的一次闲聊,对贝满产生了好奇。“我的三姑姥姥方缃是贝满38届的学生,后来在西南联大念书。我曾问她,人生中的哪一段经历对她的影响最大?她不假思索地说,人生里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贝满度过的。现在三姑姥姥还时常梦见自己当年上课换教室、上音乐课的场景……”赵雨婷通过 “心愿论坛”接触了更多贝满毕业的老校友,发现她们都充满活力,对新事物抱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超越了很多同龄人。赵雨婷相信,这和她们中学时期接受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顾、思念、展望
   
2009年4月,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1981届校友樊大翔和他的同学们为了悼念刚刚去世不久的郭芸男老师,萌生了建立一个网站的想法。这个设想得到了郭老师家人的支持,他们更希望网站能吸引更多的师生相互交流,成为回顾这所学校140余年历史的平台。同年6月,很多由四五十年代毕业的老校友提供的珍贵历史书籍、文稿、照片、光盘等资料,陆续发表到正式启用的“心愿论坛”上。2012年10月,女十二中1968届高中校友杨诗仪担任论坛版主以来,广泛联系各届校友,通过论坛帮助许多校友找到了失联50-60年的老同学,使论坛真正成为各届校友的精神家园。
61届校友王惠媖在女十二中读了初高中六年,她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的很多老师都是贝满留校执教的毕业生。“贝满夫人当年建立了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创建和发展给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新式教育的范本,开女子教育之先河,这一点令人钦佩。”王惠媖说,女校的学生一点也不娇气,初高中都参加过军事体育活动,练跳伞、滑舢板、骑摩托车,女学生个个尽显风采。1963年入学读初中的程桂银犹记得当年带着女十二中的校徽走在路上,感到特别荣耀。她很留恋自己的初中时光,尤其是学校组织去农场劳动,和农民们一起干农活令她学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和技能。
自2010年担任校长以来,王蕾一直倡导学生们在三年之中采访一位校友或是在校的教职工,了解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2014年除夕夜,王校长接到了2012级学生龙靓雯的邮件,说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因为她终于采访到了贝满43届校友、东南大学物理系的教授恽瑛。龙靓雯通过网站找到了老教授的联系电话,打第二遍的时候才有人接听。“那位学生说,当她告诉老人她是谁和她想采访的事,老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她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被信任的感觉。”王蕾回忆说,龙靓雯的父母陪着她大年初二启程去南京,拜访老教授。“我想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我们鼓励现在的学生走近老校友,和他们的前辈交流。”校庆前,三本一套《校友回忆录》出版了,在这其中有150篇同学采访老校友后完成的文章。
   2014年,学校迎来150周年校庆之际,很多老校友重返校园,她们虽白发苍苍却神采奕奕,在校的学生们看到老前辈都觉得她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1864年贝满创立到五十年代的女十二中,继而七十年代的一六六中,这所经历百年沧桑的学校改变了中国相当一部分女子的命运。也是在2014年,王校长走访非洲,看到很多非洲女孩子的命运和当年半封建社会中国女子的命运十分相似,她们干着粗重的农活,甚至连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通过与一些在非洲援建学校的公益组织合作,一六六中也正做着当年传教士在中国建立贝满女中同样的事情。王蕾说,学校经过150年的发展已经变得足够强大,新时代的“贝满人”希望延续学校的优良传统,帮助其他国家的女子接受教育,改变她们的命运。

(格式无法调整)

发表于 2015-7-11 15: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母校骄傲,践行贝满“敬业乐群”校训,发扬贝满精神!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4-25 09:30 , Processed in 0.0704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