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4-10-18 18:32 编辑
《可亲可爱我贝满》之一:北京最美的女校:贝满女中(女十二中) file:///C:/Users/ld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png (2014-10-1709:03:59)
子蕴: 贝满女中(女十二中)是我的母校,我的初、高中都在这个学校读书。我一九六二年考进女十二中,一九六九年离校下乡,在母校共度过七年美好时光。我曾经写过,我一生最幸福的日子是在贝满(女十二中)的生活,她让我魂牵梦萦。她的历史、她的校风、她的校舍、她的高学历高水平高学识的教师队伍、她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她的纯洁快乐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们;她所给予我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令我一生受用不尽。每当回忆起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可爱淘气的同学时,我的心里都会漾动起温暖、幸福、酸涩甚至有几分哀伤的复杂情感。 适值母校150年华诞,我应心愿论坛特约记者、校庆义工、我的同班同学老猫之邀,以“回眸贝满历史、令我魂牵梦萦的女十二中、华诞150年校庆”三篇博文连载来祝福我的母校。我想大声地告诉我的贝满:我爱你,我感激你,你是我们所有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们的骄傲!
北京最美的女校---贝满女中
贝满女中的校舍原是明代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府邸,清初,它被赐给顺治皇帝的佟妃——康熙皇帝的母亲佟佳氏的家人使用,因而称为“佟府”。学校的大门是一座檐牙高啄、红柱绿椽、彩绘缤纷、青瓦灰墙的典型的明代建筑。大门道中间有一块长6米、宽2米的汉白玉石,雪白的石料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纹,从门口向里望,可看到玉石中间有一个坐像观音。墙上的砖面,多刻有明代大明年间的印号。这些都显示着王府贵族的豪华气派。
大门内原是一个小院,有三个门通向后面。中间是府邸的二门,两侧的门通向东、西跨院。二门是个描金彩绘的垂花门,走进去,原是一座座典型的王府院落,如第一座院落正房是原名“训怀堂”的大殿;第二座院落有一架长得枝繁叶茂的紫藤,北房则称“紫萝轩”;第三座院落内原栽有能结丰硕果实的扁桃树和葡萄架;最后一座院落原有一丛绿竹依墙摇曳,正房因而称为“翠竹馆”。东跨院原有一行松树,几株合欢……西跨院则被发展改建为学校的操场、食堂、宿舍等。这里的一切显示着幽静、和谐,又美丽而庄重。以后几经沧桑,改建了不少房屋、场地,拆掉了平房,矗立起新型的高楼,但有的地方还隐留着王府的痕迹。早一些毕业的校友,都会记着它原来的面貌,都喜欢仍用“佟府”称呼它。可以说,“佟府”的称呼,不单纯是指佟妃娘家府邸的含义,其中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即大家对于母校幽雅安静的环境,严整独特的布局,和谐统一的结构留下的深刻记忆,以及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给予它培养的无数英才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等等。
贝满女中当初是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其创始人是来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贝满夫人于1864年在北京设立贝满女子小学,校址在灯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鹁鸽市胡同,规模较小,由她一人主持校务。以后有了中国教员,逐步发展,到 1895年,已初具规模,开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学,校名为贝满女子中学。1902年,校舍往南扩建,校门建在灯市口大街路北公理会大院内。1905年,在贝满女子中学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大学课程,名为协和女子大学。后因学生增加,遂于1916年将协和女子大学移到佟府这个地址。灯市口的校址则仅为贝满女子中学所在地。
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的协和大学(由潞河书院升格成立,其中“斋”部后来更名为潞河中学,建国后曾一度改名通县一中,现又恢复潞河中学名称)、北京汇文大学(校址在东城区盔甲厂,其中学部分称汇文中学,建国后曾一度改名为二十六中学,现恢复原名汇文中学)合并成立燕京大学。协和女子大学改称燕京大学女校,仍设在佟府。1923年,贝满女中改为三三制完全中学,学生人数剧增。
1926年,燕京大学女校与男校合并迁往城外(今北京大学所在地),贝满女中高中部遂迁佟府,初中部仍在灯市口公理会院内。1927年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为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伪当局接管,曾一度改名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又于当年9月恢复贝满女中校名。此时学校已发展到高中有9个班、初中有12个班的规模。1949年北平解放,学校于1951年改名为五一女中,高中部仍设在佟府内(1952年定名为女十二中),从此结束了贝满女中前后长达87年的时代。
这是贝满女中遗存建筑布局草图。而剩下的邵氏楼、贝氏楼、正楼现在北京第25中学校内。看来原来这个学校相当大。应该包括了现在的166中学、25中学、景山学校、灯市口小学。如下图
曾经的贝满女中现状,似乎被4所学校瓜分。而正宗传承下来的166中学,似乎并未占有原来贝满的主楼。而这一大片由4所学校组成的区域应该就是原来整个贝满女中的全部校区。
(图文转自网络,深谢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