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5600|回复: 5

贝满女中民国三十七年(1948)教职员一览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6 16: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_P1.jpg
A_P2.jpg
A_P3.jpg
A_P4.jpg
A_P5.jpg
发表于 2009-6-26 21: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管校长每月的月薪340元,不知道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民国二十四年(1935),政府当局发行“法币”,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即所谓的“中、中、交、农”)四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票面有1元、5元、10元、50元等,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的流通,但禁而不止。抗日战争开始,“法币”贬值,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4月,以“关金”(原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1元当“法币”20元在市面并行流通。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8月,“法币”币值暴跌,政府当局取消“法币”,发行“金圆券”,以“法币”300元当“金圆券”1元使用。但前后不到10个月,“金圆券”又大幅度贬值,政府当局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4月,取消“金圆券”,发行“银圆券”,以“金圆券”5亿元当“银圆券”1元使用。但没几天,市场上纷纷拒用,只好以大米来代替货币了。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zrb1/050624/1291.html
发表于 2009-6-27 09: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不断补充:

校长:管叶羽  

寇乐然   

李爽麟   
祝(琏?)
唐玉华   
金建申   
(谭?)景荣
  
刘师蕴  
程式(女英)  
王立玉
曹家琪
金魁之  
张(构?)(农?)
陶凤娟  
张继恒
熊振翔
陈穆如  
陈广浚   
常凤笄(ji1)
王国铎  
张璿(xuan2)
刘芳惠
肖醒华  
艾碧珈
孙念台  
王德卿  
高玉洁  
(同)孝宗  
张煜
都瑞龄  
陈今言
陈哲文  
(张)(媛)才
朱永志  

(庆)克娴  
卢振英   
金()()  
杨()龄   
秦淑增  
耿(志?)(清?)
叶()元  
李耀(旭?)
白莲仲
张(冥)剑
周梅英
刘春茀
刘敏



发表于 2009-6-30 13: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50届 孙墨林 学长补充:
”... ...那份民国三十七年教职员一览表,造册时间可能在1949年的二月份。因为表上刘敏到校时间是38年的6月,我记得她是在北平解放后才来的,开始时我对这份表有点疑惑,仔细看过后明白了。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当然还是中华民国,虽然当时北平已解放,但使用“公历”还没有法定,只能沿用旧的。还有一些老师的名字,可能不只一个,有字、号等等。所以张璿即是张中行,依此推来,我们所认识的事务主任朱向辰应是表中的34号朱永志,理化老师王克忱应是20号王国铎。还有7号应是胡景荣,24号艾碧珈,41号叶廸(读“迪”)元。
                       孙墨林(50届)
发表于 2009-6-30 13: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先生学名张璿,字仲衡,念小学时老师给拟的,语出《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怎奈这字难认,直到北大毕业,自己欲放弃学名,又不忍心另起炉灶,便删繁就简,去仲字人旁,衡字游鱼,成为中行。当然,“中行”也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语》有“不得中行而语之,必也狂狷乎”之语,仍未离开四书五经。这是先生自己说的,可先生晚年曾刻一枚闲章:“中行无咎”。语出《易经》,是否更符合“中行”本意呢?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士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老头有骨气”。

  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称为“民末四老”

  张先生的作品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顺生论》、《文言常识》等行于世。

  张中行的写人与记事,思维方式很像一个道人。他对文化名人的诸种打量,既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臧否,亦不像某些文人散文那么无法节制。对他熟悉的人,他一直带有“史”的眼光,正如同欣赏文物古董,那里的寓义与情趣之间的品位,很令人想起息影于山林间的旧式文人。这里有史家的不偏不倚的静观,又有杂感家的性灵。他写辜鸿铭,笔法淡淡的,像是欣赏,又像反省,人物的神态几笔便勾勒了出来。《胡博士》、《启功》。〈柳如是》、《顾二娘》,我们简直可以当成人物散文的名篇,其笔调之奇,令人赞叹不已。张中行写人,一是注重文化名人,二是小人物。小人物中,又多是女子。写名人,一般并不仰视,敬重之情虽不免流入笔端,但更主要体现的还是“史学”与“哲思”的力量。写普通百姓,他则有一片大悲怜之心,那篇《汪大娘》,可谓写普通百姓的杰作,其味之淳,其情之真,其意之深,读后有余音不绝之感。张中行的精神深处,本能地拒绝世俗功名,一生所亲近者,除了文化与文化人,便是普通百姓。他对中国人淳朴精神的描摹,与沈从文。巴金多有相近之处。他笔下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常常辐射出优雅、动人的光泽。张先生写女性的世界,多带有尊敬和神圣,例如写柳如是,写丁建华等,其中可以看出他的价值态度和审美走向。这些杂多的人物脸谱,均被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爱人,又以学者式的视角思索人,这便剔去了俗气,剔去了平庸,我读他的人物素描,觉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之中,流出人生的诸多净悟。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褴、超然的境地 。

  一篇题为《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的文章在世纪中国等学术网站上广为流传。作者张中行在该文中,从三个方面痛批了被称为“学兼儒道释”的台湾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论语别裁》,认为该书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该文的副标题“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更明确表示了对出版社的质疑。 

  张先生的婚姻:张夫人比张老大一个半月。夫人生前,张老称她为姐。他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关于自己的婚恋,他说他们的婚姻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先生曾说:“添衣问老妻。”并解释道:“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先生冬天爱穿一件小棉袄,很贴身儿,当是夫人亲手缝制。(转自百度百科)
发表于 2009-7-3 20: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上面#4楼更新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5-6 15:05 , Processed in 0.0959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