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3511|回复: 0

转载:67届高中校友刘宪子的文章《惠民思绪》(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4 07: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有,刚刚认识的始终随队采访我们的《普洱日报》记者小张,是东北农民的儿子。他告诉我,他家很穷,父亲喝酒后常打孩子,他从小就学会了看人脸色,面对学校里的强者,他会讨好人家,以求得到保护。上了大学之后,他自己订的唯一一份报纸就是《中国青年报》。毕业后他有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更有了自信,他拒绝了家庭富裕的女孩的追求,和现在的妻子一起来到普洱工作安家。他想写出好的新闻评论——《南方周末》等大报已经刊登了几篇他写的文章,也想让媳妇过得好一些。
      另一位年轻记者小高,是个北京姑娘,在云南大学民俗硕士毕业后,和自己的恋人一起到普洱安了家。她的父亲是去北大荒农场的知青,说到早逝的母亲,小高突然红了眼圈。她告诉我,这里气候特别好,每天都是蓝天,她要把父亲接到这里来养老。她曾经在老达保的李娜倮家里住过三个月调查和采风,看得出来,她已经把云南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不是遥远的第二故乡。
      另一位记者小罗,少言寡语,多数时间都在为我们拍照。他和妻子都是少数民族,他告诉我们,自己的孩子刚两岁,在家里都是说汉语,等孩子长大一些,他要把孩子带到老达保来学拉祜语,“不能让孩子忘了自己民族的语言”。
      一路同行,他们极为喜欢我们这个团队,知青的经历、故事吸引感动着他们。尽管这些故事时间久远,可对他们来说,这一切不仅只是新闻素材,更是上一代人和这片土地结下的情缘。不管他们自己来自哪里,这里有他们的事业,这里是他们将用今后几十年生命守护的家园。

0046hblMty6Fwsd0Z5t17&690.jpg
我们和《普洱日报》的年轻记者们

      当夕阳将要隐没到大山后面,我们在老达保的路边和年轻记者们挥手告别,我站在暮色初起的路边,目送他们的汽车在弯曲的山路尽头渐渐远去。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年轻,可他们的生活和理想简单、真实、踏实。这片土地能给他们什么回报呢?我不知道,但我真的特别羡慕他们。
       我问自己,为什么和这里的人如此亲近,刚刚结识就能无所不谈?为什么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如此眷恋,魂牵梦绕?
      我知道,惠民山和惠民人是自己的心灵家园。45年前的那个自卑、胆怯、天真的女孩,如今已不见踪影,她的心灵成长历程,曾经那么漫长那么艰难,而一切的起点就在惠民。惠民给了她友谊和爱情,也教给她珍惜人生所有的厚赠。
       现在,时常一起谈笑的我们,只在夜深人静时,才会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吧?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4 05:36 , Processed in 0.1040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