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4-5-15 07:39 编辑
昨天是母亲节,在这个充满温馨、温暖和爱的特殊日子里,作为母校15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66中学校友会派出了强大的采访阵容来到68届高中校友臧小平家进行采访。我作为她的老同学,并以心愿论坛版主的身份全程陪同,既感动于母校对校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老校友的尊重和关爱,又为老同学家学渊源、自强不息、笔耕不辍的精神所折服。
参加采访的有校庆视频组的负责人、校办公室毛学慧主任、校庆校史组的负责人项东老师、摄像师李沛衡老师、冰心班(高二1班)的小记者郑天伊和董昭博。采访活动进行了将近3个小时,新老校友、老师同学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热烈而深入地交流,气氛非常融洽。
去年7月至10月,我陆陆续续在心愿论坛转载了臧小平的10篇文章,引起了学校领导的关注,采访意向早在半年前就确定了,学校本打算邀请臧小平去和冰心班的同学们一起座谈,因她身体不太好而没能成行。
采访定于下午2点半进行,我提前来到臧小平家。她的这个新家我还没来过,以前去的都是赵堂子胡同15号的四合院,先各屋参观一下。
客厅宽敞明亮、布置得简洁大方又非常有书券气,墙上挂着父亲臧克家送给女儿的墨宝和朋友们的绘画摄影作品。
室内到处摆满鲜花绿草,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机。这是臧小平母亲生前最喜欢并亲手栽培的银星海棠,如今已经枝繁叶茂,小平称它是“妈妈花”。
大书柜里都是小平父母的照片、书籍和父亲老友老舍、胡絜青夫妇和季羡林赠送给小平的小礼品。
书房兼卧室虽然不大,也收拾得干净利索。
墙上的条幅
桌上放着的这幅条幅,臧小平既未装裱也从未示人,唯恐有自夸之嫌 ,这次特意准备向母校展示,也是为了表达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母校的教诲的意思。
她身后的这个书橱里全是臧克家和臧小平父女两人的著作,中间三层是诗人臧克家的著作。
多年来,臧小平的文章散落在这些书刊杂志中,(上面两层和下面两层)目前正准备集结出版。
臧小平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和作品的获奖证书
准备向母校捐赠的图书:《他还活着》、《臧克家诗选》(两本)、中国最美的生活散文》(其中收录了臧克家和臧小平父女两人的文章)、《独支天穹》(臧小平主编)
2点半,采访人员冒雨准时来到,我俩赶紧迎出门外。
为采访需要又退回屋内,同学们捧着一大束康乃馨,传递着浓浓的爱意和敬意。
摄像师正在做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一番改造,书房变采访间。
小记者郑天伊事先做足了功课,可惜精彩的采访内容我没有听到,为保证录音效果我们被拒之门外,只好将来再看剪辑后的视频和小记者的采访报道了。
赠书仪式简单而隆重,臧小平逐一介绍了所赠图书的情况和给母校写的赠言。
臧小平展示冰心1977年赠给臧克家的一幅读主席诗词后的感悟(复制品),原件已捐赠臧老的母校山东大学。
老舍50年代访问前苏联,从矿山带回一个小摆件,上面是矿山的保护神蜥蜴。(关于这几件礼物的来龙去脉臧小平在她的文章《我记忆中的老舍伯伯》中都有详细生动的描述)
60年代老舍出访日本,带回来一个万花筒,特意说明是送给“大姑娘的"。这个万花筒很神奇,它的里面不是碎玻璃组成的美丽图案,而是你所观察物体的千变万化,我们每个人都体验了一把。
这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赠送的礼物,小平幽默地说我们可不能不看不听不说呀。
1977年臧小平带女儿去看望胡絜青 ,胡老说没准备什么礼物,就拿出了这个扇面。
这个花瓶产于印度,是季羡林50年代从印度带回来的,文革中和万花筒一样历经磨难,竟然完好无损、色彩鲜艳地保存至今,可以说是奇迹。
下图左一是项东老师,右一是毛学慧主任。
下图右一是摄像李沛衡老师
臧小平和小记者郑天伊
最后臧小平将自己精心培育的银星海棠送给冰心班的同学,希望将这种大爱传承下去。
五点多钟,小狗可解放了,我来时它欢快地叫着,声音细而尖,为此还挨了两巴掌,为了不影响采访工作的正常进行,小平女儿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它关在屋里进行安抚,没想到它非常懂事,一声没叫。
恰好昨天上午9点20山东卫视有一档《天下父母》节目,参访的是臧克家的两个儿子和小女儿,臧小平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我爱人录制下来刻成电脑版和DVD版两张光盘送给臧小平,项老师感觉非常有意义,臧小平欣然将其中一张转送给了母校。
在院子里看到了采访车,老师和同学将沉重的摄像器材搬进车里。谢谢毛主任、项老师、李老师和小同学们,你们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