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居住东城的人群可以用“富有家庭”、“一般收入家庭”和“贫困家庭”三类来划分。“富有家庭”子女一般选择收费高昂的“教会学校”或“私立学校”,“一般收入家庭”只能选择收费相对低廉的“公立学校”,比如市立第二中学,而“贫困家庭”孩子则无法接受中学教育。 “富有家庭”的孩子,往往是男生上育英中学,女生就读于贝满女中,都在灯市口大街上,有“男育英、女贝满”之美誉。 1949年1月和平解放北平,10月建立了新中国政府。国家机关和军队大院主要集中在东西长安街沿线,复兴门外有日伪时期建设“新市区”的良好道路系统和现成的建筑,故,国家机关和军队大院大多在西城和海淀长安街安家。50年代初期,在长安街沿线还新组建了军队和国家各部委的的子弟学校,如“十一”“八一”“六一”“五一”“育英”“育民”“育才”“育翔”等等免费的寄宿制中小学校。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部委已无力供给这些高昂的子弟学校了,不得不把这些学校撤销或交由北京市教育局,这种类似培养“满清八旗子弟”的中小学才基本被撤销。由于这些学校拥有国家投巨资建设的良好教学设施和优秀师资力量,所以国家机关和军队子弟仍首选在这些学校就读,同时,学校也象征性地接收一些地方孩子就近就读。 1949年后,东城区的国家机关主要集中在东长安街沿线,但这个区域人口密集,不可能新建干部子弟住宿制学校了,只能在现有中小学就读。这里有文化部、中宣部、外交部、外贸部、林业部、冶金部等国家部委,还有居住在原来王府官僚大院里的高级首长。五、六十年代东城区的高干子弟在选择中学读书时,大多是二十五中和女十二中,还是旧日的“男育英、女贝满”。(转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