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5404|回复: 10

郭老师珍藏了45年的祝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8 13: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5年前,1964年12月29日,郭老师的第一班学生——女十二中初三4班全体48名同学,为她们爱戴的郭老师准备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而郭老师也将这份祝福珍藏了45年,直到老人家永远的离开我们.......
发表于 2009-4-25 12: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愿 也是本网站名子的由来

调整大小 调整大小 DSC_0074.JPG
发表于 2009-4-25 17: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同学们,您们在哪里?

发表于 2009-4-25 18: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些小姑娘天真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真诚

发表于 2009-4-25 18: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一共十二面,每面上有四位同学所写,一共是四十八名同学亲笔写的心愿。她们当时是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细细看,字面上跳跃洋溢着应该是她们心里最美好的祝愿。
发表于 2009-4-25 18: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心愿卡诞生的过程:

“在她走后老伴为他收拾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心型的卡片,那是在她离开我们班要去农场锻炼时,全班同学为她精心制作的。当时我们都不明白本来郭老师给我们当班主任做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让她去农场呢,当郭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消息后,班干部都很难过,刘卓娅还呜呜地哭了起来。周穗蕾问她:“你哭什么呀?”刘卓娅说:“我就是心里难受,舍不得郭老师走。”于是大家商量送给郭老师一个什么礼物呢?心灵手巧的张健制作了一个心型的卡片,我们班的每个人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临别留言,就是这张小小的普通白纸制作的卡片郭老师却视为珍宝,一直用心珍藏着,像珍藏着她的初恋一般。

http://www.bm12166.com/viewthread.php?tid=26&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09-4-25 18: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幸运的是,当时在心愿卡上签字的部分同学,现在就在论坛上。恳请她们再为这了论坛讲几句话吧。
发表于 2009-4-29 19: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曾给我们的爱,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当韩老师打电话告诉我,郭老师还珍藏着这个卡片时,内心的伤心,感怀,愧疚,无法用语言形容.我不记得自己当时写了些什么.估计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但是郭老师看重的是我们的一片心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人们一般只理解为男女间的爱情,其实,爱是多种的郭老师对她的学生,她的朋友的爱,同样伟大而深厚,感人至深.当一个人离开世间后,还有那么多人真心地为她洒泪,或许也是种幸福.
'( :'( :'(


[ 本帖最后由 何砚平 于 2009-4-29 19:19 编辑 ]
发表于 2009-4-29 19: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堂里的风景

这是我以前写过的一篇纪念性的文章,里面的一些感情和我对郭老师的感觉有些近似,所以发表在此.

[ 本帖最后由 何砚平 于 2009-4-29 19:34 编辑 ]
发表于 2009-4-29 19: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堂里的风景

                       教堂里的风景
       对教堂最初的印象是儿时每次到那里做弥撒时总会领到一些饼干之类的小糕点,每逢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时领到的糕点更丰富。所以我很愿意陪同我们邻居一个脾气颇为古怪的老姑娘前往教堂,这位老姑娘和院子里的其他邻居很少来往,见面顶多是点一点头,吝啬地微微一笑。不知道为什么她却很喜欢我常把我带到她的闺房里,亲切地抚摩我胖胖的笑脸,拍拍我稀疏的头发,还把许多好吃的东西堆到我的面前,于是我便放开肚皮饱餐一顿。看着我吃到满头满脸的狼狈样她开心地大笑,然后把我拽到脸盆前为我擦洗,一开始我总要反抗,可能是她洗得太认真了吧,我觉得我的脸皮仿佛要被搓掉了一样火辣辣的,洗完后她又给我擦上院子里人很少用的香喷喷的雪花膏,我不喜欢那种香气,使劲用手搓,她呢则总要狠很的亲上一口才放我回家。每逢看到我香喷喷地回家妈,妈就知道我又到老姑娘那里去了。院子里的人对老姑娘的身世议论很多,种种版本但是谁也无法确定真伪,因为老姑娘从不与他们沟通交流,所以无从探听口风。于是他们便围着我问东问西,见到什么人了?有照片吗?屋子里有什么摆设之类的?我一向只注意我眼前的好吃食,其余一概不关心,所以什么有用的情报也提供不出。
      老姑娘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每逢周末总要去教堂做弥撒,当时我觉得那个教堂很大,座落在崇文门附近北京女十三中学的旁边。印象中教堂很黑总是点着蜡烛,教士穿着一身黑衣,修女也是一身黑衣,头顶上则戴着白色的帽子。老姑娘和他们仿佛都很熟悉,见面后又是抱又是笑,喋喋不休互相诉说。我闲得没事便去四周转悠,我喜欢看圣母玛利亚抱着孩子的画象,觉得她很像老姑娘看我的神情,慈祥善良笑眯眯的,让人心里暖烘烘的,每逢看到耶苏被绑在十字架上痛苦挣扎的模样时,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不痛快。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发放点心时,仿佛那是儿时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一刻。于是盼望他们快点做完弥撒,唱完诗歌,我最反感的是牧师要在我的点心上撒一点水。后来我问老姑娘为什么总要在我的点心上撒水,她说那是耶苏的血,耶苏可怜人间可怜人们用他的鲜血拯救我们。我听了以后很别扭,觉得点心也不香了,甚至有股血腥味,连老姑娘给我的美味也不那么有诱惑力了。渐渐的连老姑娘家我也很少问津,更不愿意陪她去教堂做弥撒,领糕点了。老姑娘问我为什么?我吭吭吃吃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悲伤地看着我,竟有点像耶苏那种眼神,看得我直想哭,我撒腿就跑,距离就这样越拉越远。后来老姑娘搬出我们大院,走时特地去看望我,我那天正好与同学去疯玩很晚才回家。妈妈告诉我老姑娘搬走了,我心里顿时萌生出莫名其妙的伤感,我仿佛又看到耶苏那痛苦的神情写在老姑娘脸上,想起她爱怜地抚摩我,开心大笑时的种种瞬间。毕竟是孩子很快便有了新的朋友与快乐,与老姑娘忘年交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
      长大后我曾多次游览参观教堂,每次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老姑娘和她的种种神情,我甚至也对她的一切产生了好奇,希望在某一天与她不期而遇,然而始终无缘与老姑娘再度相逢。但是教堂里的风景依旧,蜡烛依旧常明,虔诚的教徒依旧虔诚,儿时没有留意的风土人情,此时反倒收入眼中,成为或深或浅的记忆。
      我忘了那是哪一年,世界宗教组织在中国搞了一个祈祷世界和平的大型活动,我去北京西什库教堂采访。因为改革开放不久,教堂重新开放并恢复宗教活动,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徒云集一起,当音乐响起唱诗班和教徒齐声高歌,庄严、高亢、悲怆的歌声和着风琴声直上屋顶,盘旋在教堂内,歌声撞击着教堂四周彩色的玻璃窗,发出嗡嗡共鸣,似乎穿透人的肌肤直击心灵。人们表情肃穆、专注、忘我,一个年纪很老的教徒,跪在地板上泪流满面,其他的人也是一脸虔诚。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屋顶,幻化出别样的色彩和图案,我的心灵仿佛突然间被打开,随着这天籁般的歌声而一同振颤。老姑娘跪在教堂里唱歌时那庄严、圣洁的一幕幕犹如昨日,清晰可触。眼泪竟然顷刻而下一时不能自己,我突然理解了老姑娘的心灵,为自己当年莫名其妙的行为既遗憾且伤感,我不知道老姑娘曾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她对我又寄托了什么,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与她突然的疏远会给她本已负伤的心带来多大的伤害。她生活得怎么样?现在何方?此刻是不是也在某一处的教堂唱着同一首歌?
      后来我听妈妈说她出国了,哪一个国家妈妈也说不清楚。所以每到异国旅游,我总下意识地看教堂,对那里的建筑风格关注不多,也不象别人喜欢留影,更多的心思是看人,特别是看修女和教徒。那一次在德国科隆,因为要赶时间早上6点多钟我们便来到闻名遐迩的科隆大教堂,天色朦胧,在一片高大结实厚重的现代水泥建筑中,教堂显得如此瘦俏矮小而孤独,窄窄的院落十分局促,别样的建筑风格显得特殊而不合潮流。我怀着几分失落的复杂情感静悄悄地走进院子,然而步入教堂后,随即被一片肃穆安静的氛围包裹感染,教堂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打扫卫生,静静地擦拭桌椅,静静地拖擦地板,一切都是在静悄悄的有条不紊的进行,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一切缺乏好奇心,对如此早来的客人既不热情也不冷淡,只是专心手中的工作,教堂的桌椅门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连蜡烛台上都没有残存的灰烬。我的心在瞬间也变得宁静平和,是啊,它的确没有书本上看到的那般巍峨、恢弘,也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神秘、庄严,然而在喧嚣的闹市中它自成一体,独守清净,给忙碌单调的现代都市平添了几分历史,几分惆怅,几分思念,几分情调。我不由自主地又想到了老姑娘,在一群喜欢打听别人隐私搬弄是非的小市民中,她显得那么孤独寂寞,不合时宜,然而她的内心却是那么善良纯洁,她渴望友谊,渴望爱情,或许是她的标准太高要求得太纯粹了吧,所以她只能独守闺房,把满腔的爱播撒在一个稚嫩纯真,未受污染的孩童身上。当我情窦初开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女人的那一天,从未红过脸号称假小子的我竟然也变得几分羞涩。我蓦然想起当年老姑娘脉脉含情偷看一个牧师的神情,我明白了那就是爱情,那就是温柔。“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带露的荷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分明写得就是老姑娘。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体尝了人生的起起伏伏酸甜苦辣,见识过形形色色禀性各异的人间百态,但是老姑娘的种种却始终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我想她如果还健在人世也该是耄耋之年了,她还是孤身一人吗?她生活的支柱在哪里呢?我寂寞时有丈夫陪伴,生病时有女儿照顾,逢年过节时的天伦之乐使我享受到了生命延续的快乐与慰籍,老姑娘她有什么呢?在巴黎大作家雨果描述的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里,我找到了答案。
      那是在夏末秋初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和煦微风薰薰,旅游团第一次慷慨地给了我们一天自由行。我和丈夫信步来到久仰的圣母院,在教堂前拍照留影。我用心寻找着雨果笔下的细节,琢磨着每一个雕像的表情,回忆着老姑娘曾给我讲述过的圣经故事,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我心目中神往的巴黎圣母院应有的博大,神秘,富有戏剧色彩的浪漫情调。教堂不大但做工精细,每一个雕像都表情丰富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教堂和附近的卢浮宫,凯旋门相互呼应,见证着也诉说着法国几百年起伏兴衰的历史。高耸入云的埃佛尔铁塔放肆地伸展着它的钢筋铁骨,骄傲地俯视着塞那河以及比它矮小数倍的大大小小的古代建筑群和现代居所。令人奇怪的是虽然风格各异的建筑交融杂陈,却显得那么协调,没有一点压抑之感。我徘徊在教堂内外感慨万千,我想小小的巴黎圣母院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在人间与神灵的天桥上,在大师们赋予使命的重托下,多少年来它默默地注视着倾听着包容着,给善良的人们以信心,给软弱的人们以鼓励,给怀着忏悔心情的恶人以当头棒喝,给渴望爱情的人们以心灵的雨露,它该有着多大的情怀,多深的爱意呀,它是否也有肝肠寸断,剪不断理又乱的时刻呢,否则那石头的雕像怎么会富有那样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表情呢。
       我独步踱进教堂深处,凝视着一排排点燃的蜡烛,在昏暗的教堂里一簇簇忽忽悠悠闪闪烁烁,透过若明若暗的烛光,我看见一个妇女在默默地祈祷,那神态如此专注投入,祈祷后她又虔诚地点燃了一支蜡烛,缓缓离开,蜡烛台上又增多了一丝亮光。我不懂外国人的风俗,不知道她是在为死去的亡人点亮去路,还是在为活在现世的亲人祝福。但是她脸上写着的坚定表情,却使我读出了她内心的充实和自信,有信仰的人是多么幸福啊。“我不孤独因为我有信仰”我想起当年老姑娘与修女的对话。怀着对老姑娘真诚的祝福,在异国的教堂里我恭恭敬敬地点燃了一支蜡烛,此刻我心静如水,进入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忘我境界。送去我遥远的问候,衷心的祝愿,不管你在何处天堂亦或人间,但是此刻我们已经心心相通,因为我们有着永恒不衰的情谊,你不孤独,我也因你而不孤独,这就是幸福!
                  2008, 4 ,1


[ 本帖最后由 何砚平 于 2009-4-29 19:32 编辑 ]
发表于 2009-4-30 12: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年代初, 人们的思想意识刚刚有些解放.  "如果你有机会再选择一次, 你会选择什么职业?" 是当时很多人问自己也问别人的一个问题. 我记得郭老师不只一次说过,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 我还是做老师."  那时老师还很清贫, 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都还不明确, 但她义无反顾, 这可能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5-3 05:12 , Processed in 0.3843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