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3-1-7 19:13 编辑
大约在15年以前,一位喜爱听交响乐的朋友花100多元买了一张CD,光盘封面没有中文,只见两门大炮在对射。我们听着好听就转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也就淡忘了。
那天在北京音乐厅听到166中学金帆管乐团演奏的《1812序曲》感到是那么熟悉,回家翻找出来一听,果然是它!震耳欲聋的11响大炮声和钟声还是那么震撼。
这张CD是水星公司1995年出品,编号为434 36O-2, 由安塔尔•多拉蒂指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只唱片多年位居TAS榜内,亦曾被企鹅CD指南(97/98年鉴)给予3星带花的最高评价,并将它列为《1812》序曲的首选版本。无可否认,此碟的炮声是它卖点之一,而水星公司大获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它开创性地利用录音技术,在乐队的演奏中加入了真正的炮声和教堂的钟声。这张唱片水星公司一共录制过两次,两次都是同一指挥和乐团。第一次录音是在1954年,仍然是单声道时代,炮声是在西点军校录下拿破仑时期制造的古炮射击声,钟声则录自耶鲁大学校园内的大钟;第二次录音是在1958年,这时已进入立体声时代,炮声改为使用1775年法国制造的大炮,钟声则改用纽约河畔教堂的大钟钟声。MERCURY和TELARC都是分别录制炮声、钟声和乐团的演奏,然后进行混音。这张唱片由於录音出色,效果传神,而真实的炮声有著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单声道时的制作,就已成为发烧友和音响厂家采用为试音碟。1958年的制作,运用了三支咪和三声道的录音机来进行录音,录音效果效果在当时是极先进的。黑胶时代,这张唱片就卖出超过200万张,可谓MERCURY的镇山之宝。现时的CD版本是根据1958年的录音母带转录而成。Antal Dorati指挥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演绎很好。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流畅、富有动力和内涵。值得一赞是唱片的混音师,他将炮声、教堂钟声等音效处理得很好,没有喧宾夺主,配合乐团演奏,浑然天成,给人水乳交融的感觉。(网摘)
「序曲」原指歌剧、芭蕾舞剧或清唱剧等的开场音乐,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管弦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加有标题。
《1812》序曲即属於独立、有内容的管弦乐曲。在乐评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写给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赞助者)的信中也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讽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后来陆续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网摘)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为代表作)、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著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所罗门·肖特曾评价说:“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网摘)
《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1812》序曲的内容。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於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1812年》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网摘)
本想将原版上传,可是曲目长达14分49秒,怕耽误朋友们太多的时间,就从CD上截取了该乐曲中最精彩的最后3分46秒,特加上166中学新年音乐会的部分照片制作成视频,请大家欣赏。
由于论坛无法上传视频,只好请校友们去我家欣赏了。
请点击 老猫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