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8491|回复: 16

电视剧《北平往事》严重地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9: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电视台第八套于2007年11月份播出过《北平往事》,因三名女主角是贝满学生,所以当时在部分贝满校友中激起回忆的同时也引发了议论。贝满被誉为名校当之无愧,她培育了不少名人如李德全、谢冰心、谢希德、孙维世、鲍蕙荞等。中国科学院15位女学部委员中,就有三位是贝满校友。贝满是具有140多年历史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校,是北平中学当中的佼佼者,是具有革命传统的中学。1926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开展的救亡宣传活动,1935一二·九运动、一二·一二大游行等爱国行动,贝满学生都参加了……当时北平8所教会学校共有教师党员12人而贝满女中就有7人。

    贝满的校风严谨,对学生的品德、学习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学生穿着朴素。在校要穿学衣,上体育课要换操服。不仅不能穿高跟鞋,穿硬底鞋都不能穿过操场。教师都是业务扎实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大多勤勤恳恳。如发现有不能胜任或不足为人师表的,下学期则不发给聘书。敬业乐群的校训,影响塑造了几代人。往年在校的生活和学习给校友们留下的记忆极为深刻。

《北平往事》中的旷美娇、袁寒雪、桃金梅根本就不像贝满学生。她们除读书上学,最大的事就是商量如何穿着打扮,要穿一样的制服,绑一样的发带,去同样的理发店做发型。
   
    首先,她们的着装违反学校的规定,双肩背书包也非当年用品。
    其次、贝满是美国公理会的贝满夫人创建的教会学校,怎么说成是法国办的呢?
    第三、公理会信奉的是基督教的,根本不是天主教。
    第四、贝满学校1922年就开始换中国校长了(名管叶羽)。
    片中的时代是三十年代,竟然还说是法国校长,真是不可理喻!至于校长还支持学生去美国好莱坞当明星更是荒谬。总之,涉及到历史的,就应该尊重历史的大背景。至少应该查查资料,访问一些有关的人士。《 北平往事 》这三名女学生,每天除了唱歌、搞恋爱、再就是生孩子。哪里像学生?更不像贝满学生。

   
    历史题材的剧目确实不少,虽然文艺创作非纪实,但也不能背离时代背景,导致同代人不能接受,更误导后代。

   
    因此,我们当即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我们的意见。不但始终没有回音,而且今年此片竟然还在国外播出,又引起了侨居国外的贝满校友的强烈不满。

    2008年贝满五0届校友出版了《贝满人语》,对比一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北平往事》所表现的贝满,完全违背历史的真实。

    今天,我们在论坛上公布我们的意见,希望大家不要被误导



                                     贝满女中五零届部分校友



发表于 2009-6-3 21: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祁连岫云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fengs1030      
我妈妈的老照片(2009-04-12 12:16:19)

标签:老照片  分类:杂文,随想,感悟,回忆

    在我妈妈的遗物中,我和我姐姐发现了我妈妈残缺不全的高中毕业纪念照。姐姐告诉我残缺是文革时我哥哥剪的,他认为在抗日时期的校长(校长的照片在照片的中央)一定是汉奸,并且学校(校名-北平贝满女中原本是在照片的右上角)一定是汉奸学校,于是他把校长的照片和校名剪掉,并且给校歌打了叉子。为此我妈妈气得不轻。
    四十年代初贝满女中在北平是最好的女中。妈妈说她们班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大多数家里很有钱,全班只我妈妈是免费的学生。我姥爷在一所中学教博物,因为生病不能教书,好在家里有些地,全家的生活靠雇人种地来维持。因为家里没人懂得种地和经营,所以根本收不上租子,家里生活着实很艰难,只有能力供两个舅舅上学. 我妈妈一直在家自学, 直到她14岁那年才上小学,不过她是直接进入高年级,在小学只读了一年,幸运的是就是这一年她遇到了一位非常欣赏她的好老师。在妈妈小学毕业那年,她的老师亲自带她跑遍了当时北平的顶级中学,向这些学校推荐我妈妈。最后我妈妈得到贝满校长的准, 免费入学,只是每天早晨要帮助校工洗茶碗。我妈妈家住在离城里很远的九仙桥地区,据我姨姨说那时候我妈妈每天4点钟就从家里出来了,一直步行到北平市里的学校,要走三个小时,7点半要赶到学校给大家洗茶碗。
    在学校里我妈妈交了几个好朋友,其中一位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叫张宣,她在抗日时期带我妈妈出入解放区几次,来回帮助游击队传递经费,那时候经费主要是金条,然后再从解放区带宣传品到北平。我妈妈曾经给我们讲她们两通过敌人封锁线的故事,那个惊险程度不比小说里的情节逊色。后来这个同学成为我妈妈的入党介绍人。还有一年我妈妈家里因为用给我姥爷看病,搞得几乎揭不开锅,她的同学刘婉买了两袋面送到我妈妈家里。这两袋面对我妈妈家来说真真是雪中送碳。张宣中学没有毕业就离开了,她去从事专职革命活动,刘婉和我妈妈都考进了大学. 在大学里我妈妈边学习边从事革命活动直到解放。解放后我妈妈始终和她们保持着联系,特别是张宣,她家和我们家一直象亲戚一样走动。我妈妈一直在北航工作,一天我妈妈带我姐姐去校医院看病,路上忽然有人喊她的名字,原来是她的中学同学董月春。董月春是资本家的小姐,中学毕业后上了大学,夫君在北航工作。两人的邂逅使我们家又多了一位常客。董阿姨长得特别漂亮,文革前被打成右派,一直在农场劳动,不幸的经历让她早早的患上了高血压,可是她从不在乎,高压200多还骑着自行车到处跑。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发表于 2009-6-4 06: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真实性,应该得到尊重。      
      盼望更多的校友,能够来到论坛,更多地介绍当时的情况。


      因为种种不幸的原因,贝满这个优秀的名字,只是在近期人们的心目中暂时淡忘。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终究会再次认识到贝满的优秀传统,并将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0: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资料太难得了

看了“我妈妈的老照片”和那些虽不认识却很亲切的面孔、看不太清的名单、被撕掉、涂抹、打叉……的贝满校训、校歌、校长照片、名字……内心酸楚难耐!那是那个不可理喻的时代留下的痕迹。不知还有多少宝贵的资料,在文革抄家、破四旧时被销毁了呀!今天能在论坛上看到这珍贵的资料太难得啦!但愿还能继续看到更多的关于贝满的资料。
发表于 2009-6-5 12: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论坛上看到这么多珍贵的资料和照片, 感觉这个论坛不仅是学友们抒发对母校和学习生活深厚情感的平台,更是正在肩负起抢救母校历史资料的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21: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贵族学校”和义务教育

我记得过去很多人都认为“贝满女中”是贵族学校,她是私立的教会学校不假,记得我上学时,学生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但穷人的孩子却也能在那里上学,因为学校有工读生制度,“我妈妈的老照片”中的妈妈不就是这样的工读生吗?我们班也有好几个同学是半工半读。如今我们是九年义务制教育,可有许多幼儿园、小学、不拿赞助费都不能入学,有的实验学校却真真地在培养精神贵族!有一天我在公交车站遇到母女二人,女孩6岁,她妈妈送她去几站外的幼儿园。我问她为什么不就近送孩子入园?她说,她从美国带孩子回来学3个月母语,回去上小学。就近的幼儿园要三万元的赞助费。她只好送孩子到远处不要赞助费的幼儿园了。哦,原来如此!我又能说什么呢?现实就是这样啊!
发表于 2009-6-6 23: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再次郑重补发贝满女中管校长像,
以此告慰那位值得后人尊重的母亲和近几十年来所有贝满校友。
管校长肖像.jpg
发表于 2009-6-8 12: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是个先生。真想知道他当年是怎么管理学校的,让贝满女中桃李芬芳。
发表于 2009-6-8 19: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盼着有人介绍一下管校长和贝满历史那时的样子。
发表于 2009-6-21 22: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贝满女中每一年都要为当年的毕业生编撰一本《贝满年刊》。年刊的编委会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组成的。大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努力。因为不论同学和老师,都对本年的毕业看做一件非常庄严和重要的事情。
      年刊包括本年学校、老师的情况和同学情况,校训校歌,同学在上学期间的活动与文章。上面的同学保存的母亲的遗物,也许就是贝满年刊的一部分。
      是因为那个时候,要销毁一切过去的东西,这位母亲实在不愿意将自己的最心爱最真挚的情感全部销毁,于是将所有同学的照片从年刊上剪下,悄悄帖在年刊的某一页上。并将自己尊重的校长照片帖在中间,随后,将年刊其他部分销毁了... ...     
发表于 2009-6-22 1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看看,这位伤心之极的母亲珍藏的同学照片,与《北平往事》中杜撰的贝满学生形象一样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2: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铭刻在心里的史迹是销不毁的。

是啊,在那灾难重重的年月,销毁了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啊!在我们出刊纪念册的时候,有的同学连自己当年的照片都被抄家、烧毁了。后来是同学把当年互送照片留念时的照片送还本人,才得以复制刊出的。所以老照片在今天极其珍贵。希望有更多的校友能献出自己保存的老照片,与大家共同借以唤起回忆。铭刻在心里的史迹是烧不尽,销不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2: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在那灾难重重的年月,销毁了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啊!在我们出刊纪念册的时候,有的同学连自己当年的照片都被抄家、烧毁了。后来是同学把当年互送照片留念时的照片送还本人,才得以复制刊出的。所以老照片在今天极其珍贵。希望有更多的校友能献出自己保存的老照片,与大家共同借以唤起回忆。铭刻在心里的史迹是烧不尽,销不毁的!
发表于 2014-4-25 09: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心愿论坛的管理员为大家挖掘出母校这么珍贵的资料,更要感谢那位能够保存下这些宝贵资料的母亲,照片虽然略有残缺,但这恰恰真实反映了那个荒谬年代的历史印迹。
发表于 2014-4-25 16: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样的印有照片的资料,一排排一行行,文革时在教导处小院的地上到处都是,我的同学就从其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41届)的照片和名字,可见都被毁掉了。
发表于 2014-4-25 19: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知道同学母亲的名字吗?
发表于 2014-4-25 2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惜历史,尊重历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遗憾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狭窄的阶级斗争观念无情地践踏生命与尊严。那一笔笔粗暴的叉子是无奈也是控诉。感谢这个细心的学友以如此智慧的方式在那个疯狂年代还保留了这样宝贵的文物。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4 08:56 , Processed in 0.0426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