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5814|回复: 3

我记忆中的北京一六六中学(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4 1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日子,偶然在网上搜所到“心愿论坛”,看到一些贝满中学至一六六中学百余年历史的老照片,勾起了一些自己在一六六中学时的回忆。惟恐这些记忆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消退,我便在这个论坛注了个册,希望留些文字与坛友交流的同时,也为自己将来和孩子们聊天时多备些素材。之所以写成一个系列,主要是自己码中文太慢,每次时间有限且随想随写。此篇仅算小序,以后每篇尽量以昔日任课的一位老师为题。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心愿论坛”。

我是1981年考入北京一六六中学高中部,说来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印象里,当年正是北京市级和区级重点中学刚开始恢复三年制高中,普通中学暂时维持二年制高中不变。由于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初中部当时还采用就近入学的招生方法,所以各个学校都想尽办法留下好学生。1981年的中考是非强制性的,对普通中学来说,能劝说本校的好学生不参加中考而直接上本校高中,是最理想不过的。对重点中学来说,一方面要留住本校的好学生直接上本校高中,从而避免他们因中考而去其它更好的重点高中;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中考,录取别的学校的好学生入本校高中。中考学生不能跨区填报志愿。

一六六中学当年是东城区内三所区重点中学之一(东城区内大概还有三所市重点中学)。我能上一六六中学的机缘,其实很巧。1978年至1981年,我在东城区的北京二十一中学上初中(二十一中学前身也是所教会学校,崇实中学,位于方家胡同内),本来没有准备参加中考。二十一中学当时搞了个重点班,配备其最好的老师,留下了其最好的初三学生直接上其高中,准备两年后的高考。我在这个班里,记得在中考前的几个月,我们已经开始上高中课程。中考前两周,我们突然接到通知,可以填报志愿参加中考。具体原因,我们这些学生不知道,只是后来听说有些中学的学生家长向市和区教育局反映情况,希望给孩子们一个参加中考的机会。由于我们没有什么时间复习准备,仓促上阵的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我和一个女生同学外(巧的是,后来我们又在一六六中学同班三年),重点班的其他同学都留在了二十一中学。两年后,二十一中学有四个人考上了大学(虽然考上的是北京市属的联合大学,但对二十一中学来说,是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最好成绩),均出于这个重点班。

一六六中学位于靠近灯市口大街东口的同福夹道(旧称“佟府夹道”)内,校园是一簇清代王府风格的建筑群,后来知道这里就是清代的佟府宅第。老舍《茶馆》里的“掌柜的”就冒称是佟府的人,来典当扳指儿。大概当初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个佟府,“佟半朝”。落笔至此,忽然想起我从小到大只遇见过一个姓佟的,她是我上初一时同桌女生,名字叫佟育文。我自己的名,单字为文。这位同桌女生的名字,岂不是暗示了我会在这个旧时的佟府接受教育?其实,当时我报考一六六中学的原因,主要是中午外出吃饭方便。我家在1980年末由东城区的雍和宫大街搬到了西城区的阜成门外大街,由于不能跨区报考,所以只能挑选一些离我父亲工作单位近的高中,这样中午可以去他单位的食堂吃饭。我父亲工作的地方是冶金部机关大院,在隆福寺的对面,旁边是华侨大厦。从同福夹道到冶金部,只须走三个胡同,约十几分钟。同福夹道是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它的南口接灯市口大街,北口接前厂胡同,长约300米,中间一段较窄但很笔直,约100米。一六六中学就在这段的西侧,东侧是空政歌舞团。同福夹道平时行人不多,中间的这一段,由于两侧分别是一六六中学和空政歌舞团的围墙,尤其显得寂静。我们当时的体育课100米跑,就在这段进行。

一六六中学的校门,也就是旧时佟府的大门,是向南开的,两扇大门各接有一房,是所谓“屋宇式”三开间的王府大门。其建筑本身并不大,但庄重典雅。进大门后迎面是一堵影壁,在当时被用作学校的黑板报。绕过影壁后,抬眼便可看见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即我们称之为“礼堂”的会议室兼音乐教室,这栋砖木结构的大厅房可容纳百余人,记得当时室内有架钢琴,学生们经常在此排练合唱。影壁与“礼堂”之间是一片不大的空地,我们称之为“小操场”。其西侧挖有沙坑,供体育课跳高和跳远时用;其东侧立有一个单杠,体育课测试引体向上就在这儿进行。单杠旁边,离影壁不远处,有两棵银杏树,秋天时格外好看。在当时的北京,银杏树是很难见到的。“礼堂”的东西两侧向北,各有一排厢房,主要是给学校的初中部用,并有一间屋为学校的阅览室,这两排房屋中间是一大片空地,我们称之为“大操场”,全校学生和教工大会,以及课间的广播体操,都在此进行。大操场”的东西两侧,植有两排高大的杨树,在炎热的夏日会给“大操场”带来不少凉意。“大操场”的北端有一个砖石平台,平台上靠后的地方建有一个旗杆,平台在大多数时候,是当做开会的主席台来用。平台向北,一直到校园的最北端,是三排从三间两耳到五间两耳的正房。第一排的三间正房是给高一年级的三个班使用。

一六六中学在1981年,通过中考从外校招进了两个高中班的学生,编为1班和2班,从本校初中直接上来的学生编为3班,这三个班每班都40人左右。我在高一2班,被班主任指定为班长,当时我很诧异,班主任曾跟我轻描淡写地说是因为“我很全面”。我自己猜想,可能是初中班主任给我的评语不错。在初中我一直是班学习委员,我的高中入学成绩在这个班排第六,不算突出。按当时的“惯例”,学习委员当然让入学成绩最好的来当,不过班长一般也得从前几名挑选,不然无法“服众”,自然也无法“开展工作”。有的同学当时就开玩笑说,是因为班主任和我同一个姓,原本是一家的。不过话说回来,班主任真的挺照顾我的,她挑出来的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和各门功课的课代表,都十分的出色。直到高二文理科分班时候,我在班长的位置上基本上很‘清闲’,学习成绩也窜上到班里的第一名。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由于高二要分文理科班,高一2班被拆开,报理科的大部分同学加入到1班,组成新的高二1班。高一2班剩下的报理科的同学加入到3班,组成新的高二2班。高一2班报文科的和其余两班报文科的同学一起,组成新的高二3班。这样的三班格局,一直延续到高三,直至1984年七月的高考。我被分配到1班,班主任是原来高一1班的,而我又干回我的老‘本行’,班学习委员。这个1班教室,位于学校最靠北边那排正房的东耳房,房子很旧,但好处是较偏僻,周围十分安静。偶而能听见远处从空政歌舞团院内那座洋楼飘来的歌声,可谓是余音袅袅。

在一六六中学高一的时候,我们曾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和地理九门课程。由于当时的理科高考只涉及前七门,从高二开始,历史和地理这两门课就远离了我们的视线。我的这个《记忆》系列将主要围绕我的七门高考课程的老师们展开,外加上些体育课和音乐课上的趣事。


[ 本帖最后由 wenxue 于 2010-10-28 09:33 编辑 ]
发表于 2010-9-5 08: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wenxue学友来到论坛,感谢对母校校园详尽的描述,引起共同的回忆。
发表于 2010-9-7 04: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wenxue学友好,我是1981年毕业离校的。1978-1981也在您读书的院里念书。在学校,我们一定没有见过面,今天在论坛上见面了。先高兴一下。盼您的作品继续,盼您的照片。感觉很熟悉又很新鲜。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05: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故乡的云 的帖子

故乡的云:

最近较忙,一直未上帖。抱歉!

能否告诉我潘老师的电话?

谢谢!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8 06:35 , Processed in 0.0496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