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7120|回复: 37

《同窗》-------贝满1955届同学为大家树立的榜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6 07: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五年前,贝满1955届的同学们,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情谊,在毕业近四十年后,为庆祝自己的贝满女中建校130周年,自发地组织起来,编撰了这本《同窗》纪念册。
    共有151位同学撰写了百字左右的自我介绍,并配有当年和今天的两帧小照。
    纪念册的后面,刊有大家的联系方式。
    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深深地流转于文字和图片之间。

    特别感谢1955届同学提供并同意在此发表《同窗》的精彩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7: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同窗》封面。人们仿佛通过一扇窗户,看到了当年爬满窗外的藤萝和学校的基本色调。
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8: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的封里,映入眼帘的是1949年夏天,同学们一进入贝满就开始学唱的歌曲,今天看来,依然是那样地熟悉与亲切。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8: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望的青春 多彩的岁月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8: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图片,您可以看到更大更清晰的图。
发表于 2009-11-26 18: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喜的看到当年的《同窗》,登上了《心愿论坛》。虽已过去
了15年,仍令人感到极为亲切。
   《同窗》是一本仅有40余页,装帧极普通的纪念册,但它朴实
无华,因它记录了150余位天真无暇的少女,对美好青春的回忆,
和对母校的深切感怀。
   当年,这一本饱含深情的薄册,令本届学友们,又见到了多年
前的良师益友,感受到了真情和友谊。无论身居何处的学友们拿到
它,如获至宝。
   如今我们幸运的有了《论坛》这个美好的园地,愿各位学长都
来这里,尽情的抒发、回忆、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19: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大多出生在农历丁丑年,就是牛年。天生有牛劲。当然纪念册中也不能忘牛的精神。还要特别感谢 之玫 学长前几天同意发表本文呢。
2.jpg
发表于 2009-11-26 20: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窗》中难得的珍贵几页,是每人提供的今昔两帧小照片,
相隔近40年的我、你、她,有了照片,又想起了戴着红领巾的
你,梳着两条辫子的她,又能回忆出谁是“淘气的”,谁喜欢
“出洋相”,……真可谓是影系岁月。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淘气?”看看照片吧。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洋相”?看看照片吧。
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在这里学习。
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
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 ...
14.jpg
发表于 2009-11-26 21: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细心的管理员介绍了《同窗》封面,采用了母校基本色调—
白、红两色。
   封面设计是55届陈桂轮学长,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
   当年在校旗、校徽、校花中都映出白、红色。令我们记忆深刻
的是上体育课必须穿的校服,若哪天上学时忘记带校服,只好站
在队尾。冷天的服装是:白衬衫、白长裤,长裤左、右两侧缝着
红色布条;热天是黑色短裤,左、右两侧分别是红、白两色布条。
这样的校服显得雅致、耐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将毕业了。还是有些舍不得。
11.jpg
发表于 2009-11-27 21: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管理员 的帖子

在<淘气的共青团员>照片中,前排左起笫一人我好象认识,她像是我在清华上学時的校友,也是清华田径隊的隊友。 :) :)

[ 本帖最后由 guobin 于 2009-11-27 21: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08: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是这张照片吗,您能请最左边的校友来讲几句当时的故事吗?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08: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还有与55届相关的帖子请参看:

我们就要去狂欢 1955
http://www.bm12166.com/viewthread.php?tid=105&highlight=55
1955年,我们毕业了,难忘呀
http://www.bm12166.com/viewthread.php?tid=104&highlight=55
发表于 2009-11-28 13: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9管理员帖,我看不是这张照片,请看#12帖
中排左侧的“淘气的共青团员”中,不仅“头上
长角”的、蹲在那儿、左边的一位。
我们虽中学不同班,小学都是培元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5: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这个呀。
是这张呀.jpg
发表于 2009-11-28 17: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员 #20 帖的链接是下面这张55届高三三班
毕业前夕在中山公园拍的照片。
20090602_14a7482373e1423769c88u4XUOqO82mq.jpg
发表于 2009-11-28 17: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出照片拍摄时如何站队的吗?
   照片的最后一排是当时站队在前边和中间的;
   照片的中间一排是站队在后边的大个,跪在地上了;坐在地上的第一排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
   这样虽感觉有点别扭,但都不会被挡,每人都显示的清晰。
   靓丽的看点:照片中近30名同学是梳着辫子,长辫放胸前,看上去有多好!为什么现在不时兴梳辫子了?
发表于 2009-11-28 18: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两张52年后高三三班聚会的照片吧。
   下面是2007年11月聚会的照片,虽经历52年的
漫长岁月,仍不难相认,因我们是同窗。
照片GUI LIN 124.jpg
发表于 2009-11-28 18: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一张是同一次聚会,因有人晚到了,我想也
应放上这张,但做了几次,总是不够清晰,实在是本人技术不过硬。
照片GUI LIN 137.jpg
发表于 2009-11-28 2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乐群学友 照片这样行吗

里边有几位是我认识的。从中又看到了二位大学校友。

[ 本帖最后由 guobin 于 2009-11-28 21:22 编辑 ]
片.jpg
发表于 2009-11-28 21: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乐群 的帖子

请将原照寄过来,让我试一下
发表于 2009-11-28 22: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Guo学长的热情支持。
   下面三张照片的说明:
   右侧的小照片,在前面 #11 帖出,照片下面
注“我们的志愿军大朋友”,记得是初三暑假中
两校部分同学和志愿军在北海公园联欢活动时拍
摄的,前排中间两位是志愿军李志毅、姜云河。
   左侧一张是此照的放大,五十六年后,育英
55届王世贤学长为照片中各位注上了姓名。
   下面的彩照是以上照片中的6人在一次聚会中
拍摄的。
照片GUI LIN 1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06: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各位学长的跟帖。从那资深却又不太熟练的电脑操作手法上,大家看到了您们的真诚热情的心。
  毕业,离开学校了。但大家在学校中建立的那一份情感,却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依然与日俱增。
  特别发表纪念册中大家在贝满120周年校庆中的合影,以激发大家对毕业以后岁月的回忆。
  欢迎贝满1955届同学继续讨论,也特别欢迎育英1955届和相关校友的跟帖。
8.jpg
发表于 2009-12-1 13: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姐先行,学妹也先行了

      我是50届的贝满人,我们在2008年出版了《贝满人语》,博得了一些校友和社会人士的好评,今年我们又出版了《回音》。在《回音》的附录A中刊载了43届学姐们曾于2004年编辑出版的纪念册的前言。在那本纪念册中流露着和我们一样的感情和一致的心路,我们的学姐早就走在我们的前面了。现在在论坛上又看到了,52届(初中)、55届(高中)的学妹们,竟在15年前就出了《同窗》,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哪!在此之前,因为我们之间联系不够,互不知情;但今后,不仅是我们,还有更多的校友都可以通过论坛,相识、相知和进行交流。感谢这个论坛的发起和创立者!让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心愿论坛”吧!
发表于 2009-12-1 17: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50届学姐新儒的“学姐先行,学妹也先行”
  有幸在今年下半年先后得到《贝满人语》、《回音》两本书。读后,使我从书中受到深深的启示,书中每位老大姐敞开心扉,各自抒怀的温馨回忆,充满对母校、对师长、对同学的真诚。这两本书不仅获得同窗、校友的爱戴,还得到师长、外界社会的高度赞赏。
  有了“心愿论坛”,使我们有了共同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也感受到了50届学姐们传递的贝满精神。
发表于 2009-12-1 18: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师生情
   #30帖的一幅“师生难得相聚”,中间一 排坐着我们熟悉的各
位老师。
   看到王立玉先生,我立刻想到前不久在《回音》中看到有一段介绍:“王立玉先生今年已90高龄,身体健康,精神爽朗。”在我头脑中即刻搜索出几段往事:
   高中时王立玉先生是我们班语文老师,她教课严谨、认真,颇受同学的爱戴。
   几年后,我开始在中关村上班,曾在32路(现在的332路)汽车站、中关村医院先后巧遇王立玉先生,她告诉我,在我们毕业后不久,她就离开女十二中调至民族学院工作,因她家住北大。还讲到她在图书馆管理善本的工作。
   近年一次见到王先生是2003年末,在北大百年讲堂,那晚讲堂是台湾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范宇文(即这次合唱团赴台演出的邀请人及主持人)独唱音乐会,同台助演的是国内著名男高音程 志、金永哲,全场音乐会钢琴伴奏是55届的赵莱青学长。王立玉先生就是在北大校园内看到海报,有赵莱青钢琴伴奏,她说:是我的学生,一定要去听,她提前到场见到多位五十年代学生,演出后还到台上向赵莱青表示祝贺,虽相隔近50年,仍有这样一份难得的师生情。
发表于 2009-12-3 08: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师亦友  蒋 雯老师
   在“师生难得相聚”照片中,无论是蒋老师的同学、同事、学
生都会很容易认出蒋 雯老师。
   蒋老师没做过我们的任课老师,但55届很多同学对她尊重,崇
敬,一些人和她有着各种联系。
   我自升入高中,被聘为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直至高中毕业前,
那时蒋老师为少先队总辅导员。几年的接触中,不仅得到她工作上的指导,其他方面也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如今的蒋 雯老师仍是那样思维敏锐,博闻强识。
   我们之间延续至今的亦师亦友之情,更增添了新的内容。见面
时,不仅谈话、聊天,还有对音乐、弹琴、唱歌的共同爱好。拿出
“外国名歌200首”,蒋老师弹琴,我们一起唱歌。有一次我和另
一位同学(也是做过中队辅导员的)去看望蒋老师,她弹奏一首
钢琴曲,一本陈旧、变黄的琴谱,弹了一曲,不记得曲名是否即:
Waterloo…,是以滑铁庐战役为背景写成的钢琴曲。她边弹边给
我们解释,当年她从艾碧珈先生那里学这首曲时,艾先生给她的
讲解:开始时有一段表现战争的准备……,后边曲调出现强音处
是战斗打响了……。
   当时我们想这本琴谱和她学弹这首曲,可能是有五、六十年
前的事,我们不仅为这首曲及她的弹奏叫好,更为蒋老师和艾先生
间那份深挚的情感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4: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120
120-55.jpg
发表于 2009-12-3 21: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

  我觉得有些内容(照片),在登载前还是要征得个人意見为好。那个"同意登載"的提法,恐怕只是提供<同窗>者个人的已見。
   這个意見供管理员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3: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的建议。这里应该尊重每一个人。
    在11月20日贝满校友会上,大家看到了十五年前55届的纪念册《同窗》并引发了各届同学共鸣。因《同窗》数量有限,为满足大家希望欣赏《同窗》的共同愿望,特在这里发表其中部分内容。为了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在得到本人明确同意之前,本帖只选发集体照片,不会发表单人照片。
     同时,在发表集体照片的之前,征求了多位55届校友的一致同意,并在发表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如果您对某项内容有异议,请向发帖人提出。也可使用论坛短消息进行沟通。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08: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同窗》纪念册中,有一张难得的“照片”(见#10),只要你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它与其他的黑白照片不同,原来这是用一张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剪报翻拍而成。
1950年时,我也是女十二中这个方队中的一员,照片中头排最清楚的六位同学:左一的名字我叫不出,但我知道她是54届的学长,外号叫“小眯眯”;左二是林静华,左四是金志茹,左六是冯申禁,她们都是我在培元小学的同学;左三、左五的同学叫什么?我实在想不起来了。当时,我并不懂得保存资料的重要,出于好奇,出于这是我们女十二中的同学,我把这张照片从报纸上剪下来,放在一个很普通的纸盒中,在这个小盒子里,还放着我童年戴过的红领巾、贝满校徽(0746号)和一些纪念章。
    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我搬过好几次家,还到过宁夏五。七干校,不论行囊多么简单,不论我扔掉多少书籍、衣物、家具,这个小纸盒一直放在我随身的箱子里。
1994年,为迎接母校诞辰130周年,我们52届(初中)、55届(高中)的校友们,决定搞一本《同窗》。我有幸参加了纪念册的编排工作。这张沉睡了几十年的剪报终于有机会与同学们见面了。
看着剪报上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微风吹拂着胸前的红领巾,我似乎感受到当时的青春与活力,大家天真、活泼、积极向上,手牵着手,满怀信心,阔步前进在天安门广场上。
剪报留下了保存时折叠的痕迹,也留下了天安门广场那时存在电杆、电线的记录,环线有轨电车曾从广场上经过,这就是历史的记录。
    我现在很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把有关的报道也保留下来,我多想知道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哪位记者拍摄的,我想当面感谢他为我们保留下59年前那珍贵的瞬间。我还要感谢《心愿论坛》使这张小小的剪报与更多的学友们见面。让我们珍视历史,珍惜友谊!


                                                    钱德慈
                                                                                                                                                                                        2009128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7 21:04 , Processed in 0.0937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