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同的表达,相同的信息
Jeffrey Mervis
Katrin舍费尔和恽瑛也许永远无法跨越他们的领域。但如果这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48岁的生物人类学家, 和在中国、南京、东南大学的82岁的物理教育家, 偶然在一次全球本科教育的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会议上相遇, 他们会认识彼此且志同道合。
舍费尔和恽都深信,他们的学生——母语分别是德语和中文——,若想成为成功的科学家,或者是具有科学素养的文明公民,需要具备扎实掌握英语的能力。 英语的普及性只是影响本科STEM教育的众多因素之一。对于这个特殊的问题,本专题的将重点放在舍费尔,恽 和其他10名来自六大洲的十二个国家教职员的经验上。他们代表了全世界致力于本科生科学教育的科学家。 在他们中主要偏向于大多的发达国家,以及那些基础性科学发展迅速的国家。所附地图列出了每一个国家中高等教育的基本信息。
尽管学生们的组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高等教育所实行的政策,以及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这些科学家表达出惊人的相似的声音。在这一个接一个的事例中,他们共同指出学生们的兴趣下降,科学准备的不充分,资源不足, 专业负担过重,反感科学的态度等问题广泛地存在。可我们仍能在其中看见光明。这里的每位老师都以激动的和创新的方式将科学带入学生的生活。他们还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从非正式科学教育到竞选活动——旨在传播知识 和科学的价值观。
从另一角度看,《科学》杂志邀请了三位杰出的教育家以探讨面临的本科(STEM)教育的问题。这里摘要了他们的评价。完整的讨论请见网址 www.sciencemag.org / sciext / undergrad_education07 . 这期内容也包括新亮相的信号转导知识环境杂志社,以及三个教学资源。
我们希望你会发现足以改变你对世界本科教育看法的信息。如果可以的话,请让我们知道,在www.sciencemag.org / sciext / eletters .
(译自美国《Science》杂志,Vol. 317. no. 5834, pp. 64. 2007年7月6 日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胡特译,胡秦然校)
中国
“让学生自主做些工作是重要的”
——恽瑛教授创建的一门课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和他们所需要的英语。 中国南京——中国正处于一个高等教育空前扩张的时期。恽瑛是南京东南大学从事物理教育的一位半退休的教授,她可能是很少有的一位“玩者”,热衷于科学教育的改革。她具有毕生的教学经验 。在近60年的教师生涯中,她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并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82岁的恽教授正掀起自己小小的革命。她的物理导论课程致力于国家的重点事项,例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更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恽教授从1980年访问了美国几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以后,就一直酝酿着如何改进物理教学。她确信有必要让那些想出国深造的中国学生掌握相应的科技英语,同时认识到“让学生自主做些工作是重要的”。
这两点是“Bilingual Physics with Multimedia ( 双语多媒体物理)” 教材和CD-ROM的核心思想,作为一门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大一新生的课程,其课程用书及教学光盘已被10所中国大学所采用。这门课程不仅教授讨论物理所用到的英语,而且也要求学生研究物理课题,并在课堂上报告他们的研究结果。相对于以记忆为主的科学课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中国,还没有其他象这样的物理教科书”薛景瑄说,薛是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也关注着中国的科学教育。他又说:现在少有大学老师愿意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材发展上。
开创一门课程与中国面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挑战相比,似乎意义不大。教育部调查显示,自1998年以来,大学学生人数翻了7倍,达到了2100万人。毫不奇怪,班级拥挤,教学负担重,许多大学因为扩建留下了惊人的债务负担。虽然教育经费有所增加,但它不太跟得上人数的上升,导致有些大学增加学费,并尝试采用其它方式筹集资金。
但许多官员说,更大的挑战在于改革过时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特别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现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仍强调记忆,尤其是对大一和大二水平的学生而言,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基础研究或应用领域都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饶子和,结构生物学家,南开大学校长,解释说:“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饶担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永远使中国处于生产他国的创新产品的地位。
恽已很好地武装自己来迎接这一挑战。她,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在进入现在的东南大学之前,她读了一年硕士课程。(当时教师只有学士学位是普遍的,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大学教授都拥有博士学位)。她在小学就学习英语,虽然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英语。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她说:“我们每个人都学俄语”。
恽的课程不同于中国学校的传统教育,薛说道,在传统教育中,“那些能背诵的同学比那些创造性学习的同学得分更高(在考试中)”。她的教科书中包含标准大一水平的如动量,能量,简谐振动、波粒二象性等内容。所有概念解释给出了相应的一定深度的英文以及一些关键段落的中文翻译;光盘包括视频段落,展示各种原理。
胡特,东南大学软件学院学生,选修了恽的课程。他说,那些视频“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物理定律是如何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更不寻常的是,课程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他们自己或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全部以英语报告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题,发表意见,或质疑结论——这是在本科生中前所未有的,薛说道。
除了英语的使用,恽并未淡化内容。这部分原因可能源由于东南大学是中国十大综合性大学之一,并强于工程方面。大二学生李鑫在一年级时必修了恽的课程,他说,这完全与那些仅仅是理论和公式——沉闷的高中物理课程是两回事。
杜源,另一位必修了该课程的学生说,有机会自主研究一个课题对大一学生是难得的。他研究的课题是“太空飞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胡特说,通过课程所掌握的词汇,可以让他直接阅读那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没有翻译成中文的文章。
各方面对于课程积极的反应,让恽十分欣慰。两年前,她为那些准备采用教材和CD-ROM的学校,举办了教师培训班。现在,她正在编写教学指导书和学习指南。
薛推测,这门课程没有吸引更多的注意是因为很多大学教授重视研究,很难改变老的习性。但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在美国或欧洲留学归国后,显示了在中国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兴趣。他坦承,仅为一学期,主要对工科学生开设的课程产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对于那些呼唤教育改革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译自美国《Science》杂志,Vol. 317. no. 5834, pp. 74-75.
2007年7月6日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胡特译,黄宏彬、胡秦然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