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3951|回复: 0

北京地区美国基督教教会中学研究(1920-1941年)(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3 14: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地区美国基督教教会中学研究(1920-1941年)
                         姬 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欧美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先后来到北京地区。随着北京地区教堂的纷纷建立,传教士在教堂或在自己家中,开办了若干类似中国私塾的蒙学馆(堂),招收学生入学,这就是北京教会中学的前身。这些学校在开办初期以《圣经》教学为主,毕业生也都从事宗教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进入本世纪20、30年代后,上述学校无论在办学方针,还是在课程设置上均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何在?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又是什么?本文力图通过对北京地区八所美国教会中学1920—1941年历史的考察,从一个侧面就这些问题作一说明。这八所学校是汇文中学、慕贞女中、潞河中学、富育女中、育英中学、贝满女中、崇实中学、崇慈女中,它们分别由美国美以美会、公理会、长老会在19世纪60—70年代创建。
一、陷入困境的教会中学
       经过传教士数十年的惨淡经营,上述八所学校都已初见规模,有良好的校舍,师生人数也不断增长,而且学校业已走完了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的历程(实际上,就学校的学术水平而言,这些学校还是以中学为主体,仅出现了大学班而已)。但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教会中学陷入困境,难以摆脱。
(一)政治上。20世纪,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23—1924年全国兴起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丧失主权的运动。运动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提出从外国人手中收回教育主权的要求,并得到各界的响应。中国共产党办的《向导》杂志认为,教会教育是“养成奴隶人材,为他们的帝国主义之前驱”。
     《中华教育界》杂志推出“收回教育权专号”,呼吁收回各级教育机关,由中国人自办,该杂志还特别指出,“教会中学是教会学校之一种,而且是承上(大学)接下(小学)很重要的一种,倘把中学生看作中坚人物,教会中学是养成侵略中国供奔走中坚人物的机关”,教会中学课程重外文轻中文,结果使学生“在学术上事业上都‘自外生成’,不居于‘中国人’之列”,因此“这样地教育,我们还能让其继续增长吗?”
     1925年5月,“五卅惨案”发生,这对收回教育权又起了助长作用。教会学校的学生出于爱国激情,提出罢课,参加运动。1925年6月,慕贞女中的学生因校长禁止学生参加五卅爱国运动,提出全体退学。教会学校学生的举动,扩大了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声势,同时也使教会和学校当局处于被动、难堪的状态。(二)思想上。如果说,在晚清社会影响基督教传播,主要还是来自传统文化的阻力的话,那么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展开,随着进化论、唯物论思想的广泛传播,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意识、一种唯心主义体系,其传播就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之中。他们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作为武器,对宗教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批判。蔡元培1919年发表演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1922年又提出宗教必须与教育分离的观点,主张教育必须由教育家担任,“毫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教会影响”。五四前后知识分子对宗教的批判,涉及宗教必须与教育脱离的问题。1923年因抗议世界基督教学生大会在华召开,要求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呼声越来越高。1924年10月在全国教育联合会年会上,通过宗教与教育分离的议案,要求各级学校,概不得传播宗教,或者强迫学生诵经、参加祈祷礼拜等事。教会学校以传播教义为办学宗旨,如果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等于给其当头一棒,教会学校还有存在价值吗?(三)教育上。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教会学校,作为一种新式的教育制度,对中国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挑战,可是随着中国新教育体系的逐渐确立,这种优势丧失了。据教会统计,1916年全国非教会系统的中学共444所,学生69770人,教会中学291所,学生15213人。
教会学校不仅在数量上失去优势,而且由于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质量也在下降,为此,教会里从事教育的传教士忧心忡忡,“若将基督教在中国之教育,与官立或非教会私立者相比,如此年复一年,实形减色”,力图谋求解决的办法。
      来自上述三方面的压力,足以威胁教会学校的生存,而教会学校内部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使之处境更加困难。学校因经费不足,经济上入不敷出。传教士为加强福音宣传,不顾人力和财力的局限,建立了许多学校,实际上连传教士自己也承认“关于学校的三个因素——校舍、设备和教职员——在三要素方面符合正常标准的学校为数甚少。实际上,我们所有的中学在这三个项目中都有两个项目有缺陷,除少数外,所有的学校在这三方面都达不到相当有效的标准。事实上,用一句行话来说,我们‘铺子’铺得太大了”。
       正是由于人力、财力的分散,又逢欧美发生战后经济危机,国外捐款减少,学校经济来源受阻。汇文中学校长抱怨教员工资低,不安心工作,他认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我们在学费、膳费等方面的收入大大增加了,但是这个方法很快就会达到极限。增加膳费不合增加额外收入,因为学生仅支付了他所消耗。有能力支付和愿意支付比现在更多的费用的仅是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穷人家和靠奖学金或其他资助维持学业的。增加费用可能会使一大部分人失学,其结果是学校的特性面临‘非基督教化’的危险。我们建校目的是为了给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提供基督教教育,如果对于一些学生不要求宗教考试,甚至完全取消,学校将失去创建者和赞助人的同情和支持”。
       既然学校无法解决经济问题,只好求助教会,教会实际上同样无能为力。由于教会学校未向政府注册,学生在转学、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不安心学习的现象日益突出。早在1909年左右,因清政府不承认教会学校学生的学历,在“预备立宪”中失去选民资格的教会学校毕业生,曾写信给“中华教育会”(教会的教育组织),抨击他们所接受的教育。1924—1925年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中,教会学校学生纷纷罢课、退学。崇实学校“学生感于升学困难,率多退学,以致学生额数大减,学校经费几频(濒)于不能维持。”
       面对来自中国社会和学校内部的两股冲击波,教会派出了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团,目的是通过调查,提出新的应变政策。

二、教会中学的改革与出路

1921年在洛克菲勒财团的资助下,由欧美各差会派员参加的中国教育调查团分批前往中国各地,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出版了《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这次调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的。教会根据调查团的建议,对其教育方针做了调整,使教会学校渡过了难关,而且扩大和加强了势力和影响。
在这次教育改革中,教会中学同样发生了巨变,正是这种变化,给教会中学带来了转机,找到了出路。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会中学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
       从19世纪末起,传教士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材,以备将来控制中国社会,极力突出和加强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其结果是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而初等、中等教育却发展缓慢,造成整个教育系统的脱节。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基督教大会上,有人指出:“学生于此之时(指中学阶段),大概定夺其一生之事业,且亦定其心志之标准,更有极能接受基督教之感情,立志作信徒,而思‘非以役人,乃役于人者也’,按作中国之领袖,多欲先入中学。……而一班为信徒之教员,与许多之布道员,及尽义务作教会工作者,又有看护士与任实业者,以及一班有感召力在家庭与教会之妇女等人,大概目的只限于中学之学生”,因此“则欲加增中学,多而且美,欲学校之房屋壮丽,欲教员有上等之训练与人格,又欲改良其工课,以便教会中不受圣职之领袖人材更得利用,良因现今工课,只合预备入大学之用”,指出了中学的重要性,并希望给予重视。
      中国教育调查团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学的作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中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学为教育系统之中坚,下级学校教师之一大部分皆由中学供给之。在全体教育组织中,中学为最稳固最能自立之部分,而入基督教的专门学校之一大部分学生亦皆由斯出焉。”
       中学生是教会可以争取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教会把弘扬基督教的希望寄托于中学生。“在目前基督教的事业之全体中,基督教中学实为一最重要之部分”。
    “吾人所谓基督教之脊骨非可于初级或大学中求之,乃当求之于中学校者也”,“学生之未及中学之程度尚未能有为人民领袖之力。学生之经过中学校以上者,在目前情形之下,常多半投身职业界中。是以教堂之所赖之实力乃必由中学校而来。”
      教会承认过去对中等教育“实为最未经注意者”,开始给予重视,这还是出于教会要扩大,加强基督教势力的一贯主张。20年代后,教会提出使中国“更基督化”口号,为了达到此目的,不仅要培养高精尖人材,而且要通过普及教育(如中等教育),影响与作用于中国社会,因为普及教育具有人数多、涉及面广的特点。为了集中力量,分别发展各级教育,北京的各教会联合起来,在汇文、贝满、潞河三校的大学部基础之上,成立燕京大学,上述三校变为单纯的中学,按照中国政府颁布的“新学制”,改组成三三制中学,即初高中各三年。大学与中学的分离,有利于中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他各校,1922年崇实学校改为三三制中学,1923年慕贞女中学制由四年延长到六年,1930年育英学校设高中三年。经过这次调整,基本上奠定了以后各校的格局,一直延续到1949年。


[ 本帖最后由 小小的太阳 于 2009-8-14 14:04 编辑 ]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4 00:15 , Processed in 0.0477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