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4421|回复: 1

最真诚的纪念是传承——写在王琇瑛先生诞辰百年之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9 08: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真诚的纪念是传承——写在王琇瑛先生诞辰百年之际

        我们参与了学校基金资助的《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发展史和历史名人王琇瑛》研究课题,在了解了王琇瑛先生的生平事迹,在理顺王先生生平履历的同时,王先生的形象也一点点地清晰而生动起来。她温文尔雅,她严谨认真,她博学多识,她谦虚温和,她美丽大方,她平易近人,她……2008512的护士节到了,这个护士节正值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我们用一种继承发扬的形式来传承王先生的愿望,以表达我们内心无比的怀念与敬仰。
      (一)献身护理
       王琇瑛先生19085月出生在北京,身为小学教员的父母给予她良好的启蒙教育,随着弟妹的渐多,王先生慢慢也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逐渐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妈妈那句“一定要用功读书, 学一门技术,凡事不求人,不要手心朝上靠男人吃饭”深深的影响了她,让她突破了当时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定决心专攻一门技术,达到经济独立和人格的独立,分担父母经济困难之忧,还有四个弟弟妹妹上学的负担,高中毕业的那年暑假,她考取了北京协和护校,并开始了新的梦想之旅,大学时代的学习奠定了王先生一生事业的基础,她曾经这样描述协和的生活:“在学习中,使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护理专业确是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有着广阔的天地,使我找到了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刻苦攻读五年,顺利完成的学业,我的心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大学毕业后,王先生把她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护理事业:从协和护校的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到第一卫生事务所的地段保健;从卫生科普展览和编写卫生讲演集并定期在北平简陋的广播电台定期播出;从战乱年代迁校到重庆的白手起家到和平时期返回北京后的重新调整;从四川马边彝族地区的考察调研到1947年护士节上催人奋进的讲演;从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校长到新中国第一个护理系的系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到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王先生的一生是为护理的一生。她负责组织广大的护理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项目论证、鉴定;编辑出版专业科技期刊和书籍;普及、推广护理科技知识与先进技术;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倡导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团结广大护理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我国的护理事业,为促进护理战线出成果、出人才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护理专业的发展。与王先生所生活的时代相比,现在护理事业所处的政策更宽容,环境更融洽,技术更发达,理念更先进;同时,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对护理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护理工作,挖掘护理的发展前景,是每一个护理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二)心怀祖国
       王琇瑛先生不仅仅对护理事业有着炽热的情感,对祖国也是满腔热血。早在大学期间,她就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忧虑,1925"五卅"惨案发生后,19263月又发生了日军炮轰我大沽口事件。贝满女中(王先生所在的中学)同学们心中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列队冲出校门,加入到全北京市学生游行示威的行列。王先生的文字也时常流露出她当时的心情:“我时常对着美丽的秋海棠叶似的祖国地图发呆,我想学会一门本事去救我们可爱的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她在协和毕业后,留协和医学院任职,承担了公共卫生护理和护理教育这两方面工作。1935年,王琇瑛被学院保送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留美期间,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激发了她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她从不烫发、不跳舞、不化妆、不起英文名字,一直穿的是美丽大方的中国旗袍。虽然美国以物质文明著称,但她更怀念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祖国人民的纯朴感情,留美期间,她一直沉浸在她所热爱的护理学业中,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她硕士毕业后,立即起程回到祖国。北京和平解放不久,王琇瑛又接到了邀请她到英国留学的通知。这个时候,解放军已经接管了协和医学院。看到解放军公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告,学院各部门秩序井然,她深深地为解放军的纪律严明和作风过硬而感动。认为此刻她不应离开祖国 要为新中国服务。“我想中国刚刚解放不久,正是新旧交替的时候,我应留在国内更为重要,我还会有些帮助的。”那个时代的王先生放弃了个人的物质生活,踏踏实实的守在了祖国,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英雄般的壮举,她默默的用自己朴素的情感、踏实的行动来挽救、建设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1982
10月,中华护理学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科普表彰大会。王琇瑛应邀前往湘潭市参观毛泽东同志曾经住过的滴水洞后,回顾祖国的命运,自己的工作,伟人的故居,她感慨万分,写下了几句观后留言:“翠绿丛中滴水洞,险峰峻岭育英雄。祖国江山多壮丽,振兴中华靠育人。万众护士一条心,卫民健康献终生。”这正是王琇瑛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几十载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护理事业快速发展的无比期待……

        (三)致力公共卫生护理
        王琇瑛先生在协和就读的是公共卫生护理,毕业后也一直致力于公共卫生护理方面的工作,这个专业,这个理念,即使是在王先生诞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前途,而且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是,这个理念,在王先生大学之初就想到了。她曾经写到:“记得在学习护理历史的时候,现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抢救伤员,整理环境,降低伤员死亡率的各种动人事迹使我深受感染和影响,使我意识到护理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在求学过程中,使我最感重要的一门课程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护理。有句谚语是一两预防胜过三两治疗,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使我认识到加强公共卫生专业,要大力普及预防医学和预防保健知识,这是加强人民身体健康,使我国国富民强的一项重要课题及措施,如此方能洗雪洋人把中国人叫“东亚病夫”之耻……”
        王先生不仅仅在理念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方法上也应用了先进的技能。她关于护理的无数个设想之一就是想把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以至大学系统的课程之中,想一下子把中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变得体魄健强起来;为了这个梦想,1938年,王琇瑛开始编写小学一到四年级实用的卫生试验教材,以讲故事,看图片的形式在学校内宣传卫生常识,一套共七册,在北京市西观音寺小学试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今天看来,王先生早在七十年前就开始从事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了,不能不说具有跨越时代的先进理念。除此之外,王先生还通过一些实验研究来说明科学道理,她曾积极开展试验教学法,通过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喂正常饮食和缺乏维生素的食物,来观察两组白鼠的体重,生长发育情况,引起师生们的求知求实的兴趣,并改正学生们不良的饮食习惯。用现代科研的观点,当年的王先生就在做对照实验研究了,并且,最重要的是,她把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那个时候的她,已经洞悉了我们今天努力倡导的科研的真谛,并且,已经行动起来。
        有幸借到了王先生1987年主编出版的《家庭护理》,我认认真真地读过,它同现在林林总总的各种家庭指导书册、社区护理有所不同。它所介绍的是真正可以用在家庭中的办法,没有艰涩繁琐的专业名词,没有学者姿态的故作高深,它用最朴实的语言,介绍最实用的方法。例如,在母乳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时候,可以用炒豆浆来代替,在书中就详细介绍了豆浆和红糖应该是怎么样的比例,炒到什么火候的时候取出,加入多少水,凉到什么温度可以给婴儿喝。方法的具体和可操作性着实让人觉得这本书就是放在家庭中,指导家庭应用的实用书籍。虽然现在看来,很多方法都被更高的科技替代了,但是,对于二十年前的中国民众,《家庭护理》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家庭生活指导手册。慢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思索着我们当下《社区护理学》、《家庭护理》等课程的编制,教学的实施,不知不觉中发现它已经给了我很多的启迪。
       (四) 情系首医
        自从1961年来到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这里就成了王先生的归宿。她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护理系——北二医护理系的创办呕心沥血,在工作时间编制教学大纲,安排上课的内容,在下班时间为第一届护理系的学生补习英语,解答问题,消除各种各样的困惑;虽然第二届的护理系在文革中被停办,但是,她教书育人的精神,严谨而亲和的态度,对每个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北二医护理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在谈起王先生的时候,尽是无限的思念和深切的感激,觉得王先生带给她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理念,更重要的是对待护理的态度。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得护理系的第二届被停办后,尽管满心不舍,尽管充满遗憾,但是,王琇瑛还是理智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尽力去理解,并且和北二医一起去面对文革这场风雨,在十年浩劫中,她表现出来的是宽厚、容忍、刚毅,没有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在图书馆里,她依然会见缝插针地去整理文献,依然不放弃对护理事业的执著和热爱,依然思索着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护理,依然会翻译沉睡着的外文书籍,忍辱负重,坚定而执著。文革结束,她担任首医和同仁医院的顾问,她积极协助创办1990年的护理大专班,她参加历次的首医教工代表大会,她出席护理学院的授帽仪式,尽管已经是耄耋之年,她在一个又一个需要她的时候出现,贡献自己,不遗余力,表达真诚热烈的愿望。
        首医护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自发组织起来,照顾晚年的王先生。王先生生日的时候,李淑迦院长带着大家送去礼物,前去祝贺,让笑声充满王先生的房间;平时业余的时间,学院的老师们买毛线织毛衣,看到红彤彤的毛衣穿在王先生身上,使得她越发的精神矍铄,大家的心里也美滋滋的;学生们组成了志愿者小组,在周末假期的时间里,去王先生家里看看能做点什么……王先生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首医护理学院,而首医护理学院也象对待亲人一样尊敬热爱着王先生。
     (五)无限追忆
        在课题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很多的护理前辈,她们和王琇瑛先生一道,行走在二十世纪护理界的前沿;骨科护理学的吕式媛老师,精神科护理学的沈长慧老师,人民医院的灵爱真老师……她们或者是王先生的同学,或者是王先生的校友,或者是王先生的同事。无论是什么身份,无论是什么时候,每当提及王先生的时候,他们的眼神中透出无尽的神往,语气中渗透着无穷的怀念。
        灵爱真老师回忆说王先生对人,总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总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她曾经专门写文章纪念王先生,这个她一生怀念的护理前辈,她特别提起一件事情:“王先生那么大年纪了,有时候,我去他们家看她,她每次都是跟着我走出他们小区的门。她对我特别亲切。现在,我心里的感觉就是敬仰与怀念。她这一生值得我非常的敬仰,而且,我非常的怀念。”沈长慧老师也曾如数家珍般的说起王先生的平易近人:“我们是学生,过年过节给她寄贺卡,她都是非常认真的亲自回笔,而且叫我学妹,让我非常的感动,觉得老师还是平易近人,没有端老师的架子,非常爱护学生。每次收到她回的贺卡,我都觉得非常的高兴。不是说学生,她就不理了。平时护士给她写信,她都会亲笔回。虽然到晚年,写字已经弯弯曲曲了,但是,她还是会回。”
        我们也想着用怎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怀念,于是询问各位前辈的建议,其中沈老师这样回答我们:“我觉得一切的一切都是形式,主要是希望你们能够继承王先生的精神,怎么纪念都没有关系,主要是说不要走过场,这样弄也挺好,那样弄也不错,只要是教书育人,一定要教书育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只要能把中国的护理事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能够完成王先生生前的夙愿,我觉得比什么纪念都好,咱们的纪念方式都无所谓,主要是说继承她的精神。王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她不在乎这些,主要是忠心耿耿为护理事业而奋斗。”
那个瞬间,听沈老师的这些话,觉得有些震惊,原以为她会给我们一些建议,或者座谈会,或者画展,或者……没有想到的是,她不在乎这些,她觉得这些都是一些务虚的形式,她懂王先生,不仅仅从形式上懂,更从内心里懂。不问形式,只要把她对护理的热爱一代代地传下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传承,是沈老师的心声,更是王先生的愿望。用这种形式来纪念,最恰当不过,最真诚不过。这就像奥运年的火炬手,要去传播,去点燃,把中国的护理事业做好了,是献给王先生最好的纪念,更是带给无数护理前辈们最欣慰最希望看到的礼物。而我们新一代的护理工作中,勿庸置疑,就要责无旁贷地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继承王先生的志向、态度、理念和方法,心怀对王先生的敬仰和憧憬,带着她“万众护士一条心,卫民健康献终生”的期望,在护理事业新的跑道上起步,向前……
                                                  (岳鹏
刘均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3 22:45 , Processed in 0.0368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