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5-9-8 09:39 编辑
9月6日,68届校友臧小平不顾身体虚弱亲临学校再次向母校捐书《高唱战歌赴疆场——臧克家抗战诗文选》两本,一本送学校,一本送图书馆,她希望有更多的小校友能看到这本书。
张素久会长和臧小平在校史纪念墙刻有她们名字的地方留影
这本书是他们姐弟四人编选的,今年5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副刊8月18日发表了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忠良的文章《高唱战歌赴疆场——臧克家及其抗战诗文》。臧小平8月2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为了那段永不忘却的岁月》,详尽地介绍了诗人臧克家在抗战时期作为一名战士的战斗生活和创作经历,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转载如下:
为了那段永不忘却的岁月 作者:臧小平《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1日 15版)
《高唱战歌赴疆场——臧克家抗战诗文选》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打开刚刚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唱战歌赴疆场——臧克家抗战诗文选》,强烈的爱国激情,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扑面而来。选编出版父亲臧克家的这本抗战文学作品集,是我们兄妹四人的共同心愿。这心愿,是为了父辈们经历的那段永不应忘却的岁月;这心愿,深切而虔诚。我们要将它敬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敬献给亲爱的父亲臧克家110周年诞辰。
记得暮年的父亲在给故乡编纂县志的同志的信中这样写道:“其实,我就是一名战士!”这句话,从一个侧面精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作为战士,20岁出头的父亲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黄埔五期)读书时,就握起枪参加了北伐战争讨伐夏斗寅叛军的战役;作为战士,自1931年日寇入侵之时,他不仅满怀爱国激情地拿起了手中的笔,从诗篇《战神已在候着你》开始进行抗战文学创作,而且在1937年底高唱战歌走向了抗战正面战场,直到1942年7月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被迫离开。“我要去从军,到铜山,/因为那里最接近敌人”,“我甘心掷上这条身子,/掷上一切,/去赢最后胜利的/那一份光荣”,这是父亲的铿锵誓言和坚定心声。
在那段不能忘却的岁月里,父亲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邀,在日军飞机的不断轰炸下,冒死三进台儿庄战场,采访了血战台儿庄主力部队的官兵和普通百姓,写下了被当今评论家誉为“堪称一流”的战地通讯报道集《津浦北线血战记》;在那段不能忘却的岁月里,他和战友们组成了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和文艺人从军部队(亦称“笔部队”),多次奔赴前线和敌后,一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一面进行实地采访和抗战文学创作。在战火和弹雨中,他亲身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等著名战役,与抗战官兵们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直至86岁高龄他还在缅怀和歌颂这些抗战英烈;在艰险和危难中,他和战友们徒步走过了多少山水平川,呼唤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抗战激情。当时肩负着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重任的父亲,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战斗生活片断:“冬天,我冒着冰刀似的寒冷,骑着大马在风雪吹打着的战地上奔驰,我到过查山,这几次被敌人拿去又夺了回来的今战场;我在鲁寨同士兵们一道在战壕里过旧年,大炮是我们的火鞭。我驰马平昌关,敌人的大炮从老鸦山上把炮弹打落到我的身后身前。我曾在信阳前线深入刚反正过来的彭子文部,同他们一道住了两三天,谈了两三夜。凭这,我才敢写我的《向祖国》,因为我不但听到,而且见到,不但见到,他们的生活、处境、表情,曾经深深地打动了我。”
夜半的荒郊、破庙,父亲怕打扰战友,就打着微弱的手电奋笔疾书;战斗的空隙,一支笔、一方小本和一个膝盖,就可以记录战事,倾吐心声。在父亲的笔下,诗歌、通讯报道、随笔、散文、小说……他运用一切文学手段,多方位多侧面地真实记录、刻画出抗战正面战场的多彩画卷。父亲的抗战作品集在当年被一版再版,有的作品被收入中学的国文课本中。《从军行》《津浦北线血战记》《十六岁的游击队员》《淮上吟》《国旗飘在鸦雀尖》《诗颂张自忠》……这些诗文里,闻得见战争呛人的硝烟,听得见炮火震耳的轰鸣,看得见日寇惨绝人寰的侵略暴行和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无畏与牺牲。在父亲的笔下,一位位抗战英烈昂然屹立,他们的热血,在大时代的气流里开出了鲜红不败的花朵;一次次抗敌战役,惊心动魄,伤亡惨烈,爱国豪情气贯长虹。从抗日爱国将领直至普通百姓,父亲对不同抗战群体真实生动的刻画,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和伟大牺牲,使我们再一次感悟出为什么这是一场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战争。父亲的笔触涉及了军事、政治、文化、思想、前线后方、军民关系、干部培养、妇女儿童……就连奸商、伪军和反正过来的皇协军他也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于正面战场的腐败和阴暗面,他同样揭露抨击,毫不留情。父亲积极投身抗战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创作的抗战文学作品,是他整个人生和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人们评价的那样:“他不仅是把握农村和农民脉搏的乡土诗人,也是唱出抗日将士心声的前线诗人;他不仅善于咀嚼生活的苦味,而且长于吹奏时代的号角;他不单属于他所钟爱的乡土,也属于他甘于献身的国家。”
父亲的抗战文学作品给世人留下了不曾忘却的记忆。我曾收到为庆祝三联书店80华诞而精选出版的“三联经典文库”,父亲的《津浦北线血战记》被再版收入其中。我曾目睹过这样的场景,许多当年读过父亲抗战诗篇的人,在抗战胜利几十年后的和平时期,仍然能够激昂地背诵出那时激励过他们的名篇名句,譬如:“大时代的弓弦/正等待年轻的臂力,/今夜,有灯火作证,/为祖国你许下了这条身子。”譬如:“兵车向前方开。/炮口在笑,/壮士在高歌,/风萧萧,/鬃影在风里飘。”譬如:“为了祖国,/把生活浸在苦辛中,/为了抗战,/甘愿把身子供作牺牲。”
……2004年2月6日,在父亲故去的第二天,著名诗人贺敬之叔叔在悼文《悼念臧克家同志》中动情地回忆:“我第一次见到克家同志是1938年,当时我十四岁。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踏进我中原大地。在鄂西北均县小城的一所从山东流亡出来的战时小学的操场上,在成百上千同学的包围中,作为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的三十三岁的臧克家,站在临时垒起的土台上向同学们做抗日救亡的演讲。由于我闻讯稍迟,不能拥到人群前列,只能远远地望着他激情飞扬的面部轮廓和连续挥动的手臂,听到的只能是被掌声淹没的不易辨清的结尾的话音。但就是这样,已经使我热血沸腾。特别令我激动的是,紧接着就看到操场边墙上贴出的一张大幅壁报,通栏是用毛笔抄写的作者署名为‘臧克家’的一首诗,是写给我们这些同学的。我们争抢着高声朗诵:‘在异乡里/喜听熟悉的乡音,/在救亡歌声中,/我遇到你们这群青年人/……’很快,整个诗篇随臧克家的名字传遍县城,掀起了我们这些操着熟悉乡音的青年人和少年人心中的阵阵波涛……”
这就是作为一名战士的父亲,对他一生挚爱的祖国和人民奉献的热血和忠诚。他是中国亿万抗战军民中的一员,是千百万爱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在这具有双重意义的纪念之年到来的时刻,我们从父亲珍贵的文学遗产中,选编了这本《高唱战歌赴疆场——臧克家抗战诗文选》,让我们沿着父辈们的战斗足迹,重温那永不应忘却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让我们的子孙万代牢记这段中国领土不可侵、中国人民不可辱的历史,牢记那些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无私地奉献出生命和全部力量的人们。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