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5-4-22 16:09 编辑
凤凰网文化凤凰网文化 > 活动 >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 > [独家]周伦玲:父亲精力耗干了去世前还在看红楼梦2012年06月01日 来源:凤凰网文化作者:于一爽 凤凰网文化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于家中去世,终年95岁。周汝昌二女儿周伦玲在接受凤凰网独家对话时说,父亲的丧事将从简,会尽力整理父亲生前未完成著作。她透露,父亲去世前一天还在看红学方面的书,“我们做子女的觉得还应该帮到他更多,因为其他人更不可能帮到了。”以下为周伦玲对话实录: 最后的日子里他的脑子很清醒 也不能说有什么病吧,我不知道这么讲合适不合适,我只能说,我爸爸不是衰老的死去。可以说,就在最后几天都还是清醒的,脑子啊清醒得不得了,只是身体方面由于年龄原因,精力不是很好,也没去医院,但我觉得也不能说,一个人到了90多岁就必须走上这条路,好像这两天很多人说的喜丧,我觉得如果经历能在更顺利一点儿,各种保障到位的话,我不敢说一定怎么怎么着,但是爸爸应该还能再活几年。 他最后脑子很清醒,躺在床上,让我给他读他自己早年写的红楼梦相关研究,对一些地方有了新的体会,和早年不一样了,还会跟我说,改改,不过后来我自己不忍心读了,爸爸耳朵不好,根本听不见,真的,你能想象那个多难。我觉得爸爸最后是被累死的,可以说精力耗干了。到最后也没什么治疗,就是我们自己买点儿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付着。 正在整理父亲遗作过往书信非常珍贵 现在手头在整理一些遗作,马上有一个就弄完了,其实也弄了好些年,是我爸爸和张伯驹在解放前几年的一些书信交往,里面有很多对诗词唱和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我父亲当年学的就是唐宋诗词研究,所以很多人说红楼梦这块儿,但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也很高。不过说实话,这个工作量很大,很多地方无法辨认的话,你说问谁,张伯驹老先生早就不在了,我父亲视力又不行,所以很难。我没有其他外界的支持。我自己没念过什么书,我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那一拨的,后来80年,是胡耀邦亲自给我父亲写信说,让女儿去辅助工作吧,我才接触到这些文化,因为当时爸爸的眼睛已经不行了。 5个子女都参与过父亲的工作 大概是文革刚结束的时候,中央出台新政策需要重新校对《红楼梦》,那个工作量可想而知。后来父亲视网膜脱落,当时去了协和医院,那会儿的医疗技术也不行,然后视力就完了。等于我是那会儿硬被从工厂拽过去的,那会儿我30来岁,都是从头学起。治学方面,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有些他是觉得可以原谅的。这个现在没法具体说,要是以后有机会写成一部书的话,我相信会非常好看,可以想象我当时的那个压力。 不过一直耳濡目染吧,包括小时候,现在我对父亲的东西一望即知。很多地方让我去看,鉴定,包括诗词字画这块儿,造假的挺多,包括有些专业机构的,都打着这个旗子,不方便多说。不过在一起的日子现在想想都是很好的。父亲有5个子女,或多或少都参与过他的工作,因为除了我们从亲情的角度给他这种支持以外,他就没有其他了。可是我们还是觉得照顾不到,因为没法指责别人。 母亲10年前去世是爸爸的贤内助 差不多母亲去世十年之后父亲走的。之前妈妈也是爸爸贤内助,父亲写了什么书法,我妈就会说这字好看,那字不好看什么的,反正妈妈有自己的看法,包括一些资料的收集啊,她也弄。爸爸平时喜欢唱戏啊京剧之类的,他年轻时候演过,而且对戏词方面特别懂,这里面学问挺大的。有时候他唱母亲就那么听着。
女儿周伦玲:父亲带着遗憾走了 发表时间:2012-06-01 来源:光明日报 “父亲一直觉得自己还能为红学做很多事,但身体不允许,还是带着遗憾走了。”电话那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女儿周伦玲声音低沉。31日凌晨1点59分,周汝昌先生在家中溘然辞世,享年95岁。逝世前,老人留下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他把生死看得很淡,什么都不愿麻烦别人,唯独对《红楼梦》始终放不下。”周伦玲说。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老人身体十分衰弱,进食很少,长期失眠的痼疾也一直折磨着他,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精神稍好便要求再读红楼、口述文章。周伦玲手中还留着老人5月23日口述完成的一部书稿大纲:《梦悟红楼》,这是周汝昌近年来不断重温《红楼梦》的产物,可惜如今只能留作纪念。“他总说自己又有新感悟、新想法了,要抓紧写出来,我们都帮着他记录、整理。”周伦玲说,老人常常一夜不睡,第二天一早便口述出一篇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儿女怕他太累,常常阻拦,他还生气,“不让我写文章,我还能干些啥?我头脑好着呢!” 作为光明日报的老朋友、老读者、资深作者,周汝昌先生对《光明日报》始终怀有深情,时常有新作在光明日报首发。据周伦玲介绍,今年上半年,老人又曾口述文章嘱咐她给光明日报,未料还没来得及整理发出,老人便已离去。 周汝昌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好友、后学纷纷表示悼念,周伦玲的手机一整天都处于通话状态。农民日报记者、作家王景山悲痛不已:“周老身体一直不好,就靠一股子精气神支撑着,黑白颠倒,只为‘红楼’。他是我们做人治学的楷模。”红学家邓遂夫称周汝昌“将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正如他曾经自称的那样,“为芹辛苦见平生”。红学家梁归智则表示,周汝昌不仅是位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的逝世是中华文化的损失,“老人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和研究方式仍将泽被后世。”(记者王斯敏)
周伦玲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文章及出版的书籍: 大家小书:红楼小讲2011-02周汝昌、周伦玲;兰亭秋夜録2011-04周汝昌、周伦玲;似曾相识周汝昌2011-05周伦玲;亦真亦幻梦红楼2012-12周伦玲;红楼夺目红(特价)2003-10周汝昌、周伦玲。
琳琅满纸忆前时:怀念周汝昌先生2013-05 周伦玲、竺柏松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泣血红楼:曹雪芹传2014-01 周汝昌、周伦玲
少年书剑在津门2014-04周汝昌、 周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