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4-4-21 06:24 编辑
山泉叮咚是我的好朋友,女十二中1964届初中毕业生,她新近注册了论坛,还不会粘贴照片,委托我代发文章《交苏联朋友的故事》。
交苏联朋友的故事 1960年秋天我升入初中,迈进女12中学的大门。 那时,流行中学生和外国小朋友通信交朋友。所以,各学校经常会收到来自国外(主要是苏联)的中学生要求交朋友的信件。信封上大都明确地写着某某城市,某某中学,某某班级,某某学号。于是老师就会对号入座地将这些信交到某某号同学的手中。这样这个同学就有了一个通信的朋友。当时和外国同龄小朋友通信是一种时尚,尤其是和苏联朋友通信,不仅使我们能了解外面世界,还可以通过读信写信提高俄语学习成绩。所以有个苏联朋友是我们俄语班同学都渴望的。记得在1961年即将过去的一天,班主任候老师笑眯眯地将一封信递到我的手中。一看信封我就高兴地叫起来:“啊,我有信了!我要有苏联朋友啦!”我们初一学生刚进中学大门不久,这麽快就得到信,真把我高兴坏了!
写信的是哈尔科夫第一中学7年级的瓦丽亚。以后,我又陆续收到了沃罗涅日的依拉、斯维尔德罗夫斯克的达尼亚的来信。
瓦利亚
瓦丽亚不但字写得非常帅(我模仿她的笔迹写俄语作业,老师表扬我的书写进步大,我越发得意,越喜欢俄文书写了),人还热情似火,把她同学好友的地址不断写来,让我“牵线搭桥”。(更有趣的是她的“最亲密的”好友尼娜干脆直接要了我的地址,也和我通起信来)。每逢节日瓦丽亚都要给我的家人也寄来礼物:三八妇女节给我妈妈寄,六一儿童节给我弟弟妹妹寄。。。。。。。她还是一个急脾气,老以为哈尔科夫离北京就象莫斯科似的那么远,信件几天就会到,所以常常抱怨我“不及时回信”,有一次竟然连续来了四封信催我!
依拉9岁时
依拉比我小,还在上6年级。她的字工整清晰,页面极其干净,看来一丝不苟。我坚信字如其人,她一定如自我介绍的那样,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先队大队长。在每一封信中,她都象和大姐姐汇报一样,告诉我这段时间她都看了什么书,和同学如何庆祝节日(还有节目单),考试得了多少分。。。。。。十分乖巧可爱。
达尼亚是全家和我做朋友:他们全家一起盼我的信,一起读我的信,然后一起给我回信(当然她执笔),有一次收到信时正好那天是她的生日,他们全家人高兴极了,她爸爸特意又加了酒,一再让她表达对中国朋友的问候,请她的中国朋友去苏联她家里做客。
尼娜
不能不再写一下尼娜,虽然她是后来的,但也是坚持到最后的。因为64年时中苏关系已经紧张了,我的很多同学已经不再和苏联朋友通信。但是尼娜不仅不断来信问候,还把她的名字加我的名字等于友谊用艺术体字写满一整页寄来,更要命的是她说65年夏天一毕业要就来中国看我,令我十分感动。虽然那时我坚信“苏联已经成为修正主义国家”了,并且也不再给苏联朋友回信,但在心里我可一直是想念她们的,也很希望尼娜真能来中国。。。。。。。
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和外国小朋友通信,语言难题自己解决,不能找老师。这样,读信、写信我们都要自己硬着头皮上了。记得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部“俄华大词典”。因为我的小词典好多单词查不到。在初中的3年里,我们学俄语的兴趣空前高涨,后来,我们不但能自己写信、读信,我还用我那初中程度的水平依靠词典翻译了一篇苏联朋友寄来的儿童短篇小说。 在和苏联小朋友通信的几年中,我读完了初中。通过她们寄来的明信片,各种照片、图片我看到了美丽的苏联:宏伟的城市建筑、金碧辉煌的宫殿、丰收的田野,广袤的森林;了解了苏联儿童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爱屋及乌,我想知道有关我的朋友们生活的地方的一切!这使我对苏联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文革中我还在偷偷阅读着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书中主人公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热情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消失了,原来的苏联变成了各自独立的几个国家。我们也由意气风发的少年进入了暮年时期。但是,历史不会消失。经过漫长坎坷的岁月,我退休后又回到了北京的家中。当我打开装满自己孩童时期用品的小箱子时,我又看到了那些信、那些照片、那些绸缎发带、红领巾、胸针。。。。。
信封的边毛了,破损了,但信中的字迹依然清晰;还有我那在经济困难时期用发黑的作业纸翻译的中文,那是我写的吗?(现在的我差不多把俄语全忘光了,只剩下字母存在记忆中)。我看着照片中的瓦丽亚,她歪着头在偷偷的笑!尼娜抿着嘴唇,是不是对我们最终没能见面遗憾?还有依拉,一脸的严肃认真,长大后你当上医生了吗?达尼亚,你家人还好吗?还有你们的同学们。她们的照片我也没有丢,都在这儿呢。 ......你们还好吗?我想念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