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3188|回复: 2

高考记忆:1940年代上燕京大学要考“脑筋急转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8 14: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贝满校友会 于 2013-6-8 14:33 编辑

  来源:  作者:北京晚报  2013-06-07 

我的高考之1940年代
  上燕京大学要考“脑筋急转弯”
  
  
       赵蓉  
       1927年出生
  1945年毕业于贝满女中
  同年考入燕京大学
  退休前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任记者、编辑
  我今年86岁,考大学的经历,那已经是六十几年前的事了。
  1945年,我18岁,在贝满女中(现一六六中学)读高三。尽管学校对高考也重视,但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分文理科,即使到了高三也没有为考大学专门开设什么补习班,老师只是对同学的学习加以鼓励。没有一模、二模,也没有填报志愿的环节。毕业考试正常进行,考试结束,根据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经济状况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去报名考试。毕业前夕,学校组织毕业班同学参观了一些单位,比如医院、学校等,也会介绍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
  `班里有些同学报考天主教会办的辅仁大学,我也就随大溜去考,上了英语系。入学一个月,一次作业交上去,教授英文的修女认为我的作业是抄二年级同学的,我很想争辩,又怕那位威严的修女对我产生偏见,心中纠结。恰在这时,也就是这年的9月下旬,忽听同学说,燕京大学将回迁北平复校,部分老师已回到校园,筹备招收大一学生呢。(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燕京大学。1942年燕京大学在成都办起临时学校。)
  燕大招生的消息,让我们跃跃欲试。在高效率的运转下,经过考试,10月份我们就入学了。燕京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和其他高校一样,也是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英语,对我来说,其他科目没什么,只是英语有点难。幸运的是父亲给我一本英语读物,偶然翻到一页,上面有一个词——wedding(婚礼),而英文考试正是这个词——用300字叙述一个婚礼。
  燕大的入学考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是,考一门智力测验,考题有点像现在的脑筋急转弯,还好我也过关。同时被录取的同班同学有二十人左右。
  我本想报考中文系,但听说大学中文系学的是考证、训诂之类,不学文学创作,我觉得枯燥,于是填了新闻系。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做主,哪像现在上大学费尽家长心思。邵跃先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4: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贝满校友会 于 2013-6-8 15:07 编辑

各位学姐:
您还记得当年您是如何备战高考的?您那时考试都考什么科目?在参加高考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在参加大学的招生考试时是否也遇到过像赵学姐那样有意思的考试题?您愿意写写属于您的“我的高考之xxxx年代 ,副标题您自己起名。”让我们也分享一下那个年代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
发表于 2013-6-9 06: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仁勇:民国年间北大清华的零分录取
发布时间:2013-06-08 09:36 作者:何仁勇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603次
  【按:6月7日,全国高考将如期举行。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游戏中,注定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那些排在孙山后面的同学,我没啥安慰你们的,只能祝愿有好的大学“破格录取”你们吧。因为,据说,每一个名落孙山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有着十分优良的“破格录取”传统。

  1917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当时,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先生也参与了阅卷工作,他负责国文阅卷。他看到一位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写得非常棒,便给了满分。可后来得知,罗家伦虽然国文很厉害,可数学却考了零分,而且其余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怎么办呢?胡适在招生会议上,力主“破格录取”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幸运的是,主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也支持胡适的建议,最后,力排众议将数学考了零分的罗家伦招进北大。

  事实证明,蔡元培和胡适的决定是正确的。罗家伦不但成为“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1928年,还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改组后的国立清华大学首位校长。

  胡适“破格录取”的不仅是罗家伦一位。1933年,“合肥才女”张充和报考北京大学。四门功课中,张充和除了数学为零分,其余三科都考得很好,总分超过了录取线。但是,那时候北京大学出台了一项规定,数学为零者一律不准录取。当时胡适已经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他很喜爱张充和的才华,当即向数学评卷老师提出请求,请他无论如何在张充和的考卷上找几分。可这位老师也很坚持原则,坚决不改。胡适就跑到校务会上去闹,最终北京大学将张充和录取才算了结。张充和也成为当年北大录取的两名女性之一。

  北京大学这种“不拘一格录人才”之风,甚至也感染了清华大学。作为“破格录取”的受益者,罗家伦在清华大学也“破格录取”了不少大师级人物。

  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虽然国文、英文考得不错,但数学只考了15分(另有一种说法是考了零分)。后来,已经成为大师级的钱钟书回忆,“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鞠躬是必须的。而且我觉得,所有看过《围城》的朋友都应该对罗家伦校长心存感激之情。

  1931年,吴晗报考清华大学,这位浙江小伙子的数学成绩比钱钟书更烂,他是货真价实的零分。如果放在今天,吴晗连普通大学的录取线都达不到,可他有幸生活在民国时代--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事实上,“破格录取”之风在民国初期的大学堪称普遍。1930年,臧克家在青岛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数学考了零分,作文也仅仅是三句诗歌,“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就凭这三句诗歌,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做主,将臧克家“破格录取”。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便多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诗人。

  民国时期,北大清华这样的知名高等院校,能够破格录取罗家伦、吴晗这样的“偏才”、“怪才”,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当时,因为历史和现实原因,全国并没有组织统一考试,这些高等院校拥有自主招考权,所以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录取一些优秀人才。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中国的中学教育发展缓慢,与相对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匹配,这也造成优秀的中学毕业生较少,为高等院校的“破格录取”创造了条件。僧多米少,只能吃稀饭;僧少米多,大家便有干饭吃。此理古今同。

  当然,现在的中国也有所谓“破格录取”,比如“保送生”制度。可这种制度之下,录取的依然是那些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就算通过正常途径,也可以考入名校。“保送”他们,实属“锦上添花”之举,完全失去了“破格录取”的“雪中送炭”本意。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民国时期“破格录取”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寒门学子,无权无势。“不拘一格录人才”的校长和教授,看中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他们的身份。因此,哪怕稍有偏科,也愿意向他们打开校门;而在现在,“破格录取”的对象,多是权势阶层的后代--这种向权力定向的“破格录取”,使人在诟病和鄙视之余,更添对以往时代的向往和致敬。

来源: 影响力中国网 | 来源日期:2013-06-06 | 责任编辑:郑现莉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4 12:24 , Processed in 0.0418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