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blog.sina.com.cn/nblxw46
国庆节的狂欢之夜(2009-06-05 18:20:05)
国庆节的狂欢之夜 国庆节是祖国的生日,在这一天全国普天同庆,在北京的大学生、中学生都是这一天活动的主角,不但要参加上午的游行,还要参加晚上的狂欢。在词语的解释中,《狂欢》就是通宵呆在户外,举行纵情欢乐的聚会。所以也只有这一天,是父母允许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姑娘在深夜回家的日子。 国庆节的狂欢比春节热闹,有意义。春节再热闹也就是晚会,或以家庭为单位庆祝,而国庆节的狂欢则是几十万人一起唱呀、跳呀、彩旗飘舞、礼花绽放、黑夜如同白昼。 一九六四年的国庆节是我高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国庆节,这一天就成了让我永久怀念的日子。
“十一”那天下午三四点,同学们已经都集合好了,化好妆就出发了。街上到处都是打着横幅,举着彩旗的队伍,早早向天安门涌去。因为晚上的狂欢,长安街要戒严,有解放军战士,也有街道的干部,还有民兵把守着各路口,禁止车辆进入,群众也不能进,但熟悉街道的北京人是难不到的,仍然能到天安门看热闹。 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每个队伍都在指定的地点围成园圈,中间竖着写着单位的横幅,还有各色彩旗插在周围。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每个角落都是欢腾的人群,你若是走出去,回来很难找到自己的队伍。 广场所有的照明灯都亮了,灯柱上的扩音器从下午就开始放歌曲了,音乐声音响彻整个广场,其实这是指挥活动的信号,当它放的是集体舞的乐曲时,整个广场都跳集体舞,放轻音乐时,各各圈子里就表演节目。 我们学校是女子中学,每次狂欢都是和街道对面的二十五中合作,二十五中是男校。我们和二十五中的同学按年级,班次合在一起,在已经指定的地点,围绕成几个很大的圈子。中学时代的六年女校生活让我们很难为情,不好意思和男同学拉着手,同学们就象征性地伸着手与男同学碰碰,直到集体舞音乐响起来,大家才自然些了,红着脸一边跳,一边互相交换位子,不一会大家熟悉了,也有同学开始交谈了。 往年九月一开学,我们女十二中和二十五中的舞蹈团就联合排练节目,排练了“欢乐的青年”“斗笠舞”等等,这都是保留节目,每年都要表演的。这一年为向国庆15周年献礼、由周总理担任总导演、3500名艺术家集体创作出的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东方红》已经上演,这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经典震撼每个人的心灵,我们的节目也都围绕这个中心,今年我们为迎合形势排练了抗日舞蹈《游击军》。 《游击军》的词作者先珂原是武汉大学的学生,抗日战胜爆发后,在山西前线游击队中工作,1938年他用通俗易懂、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写了《游击军》这首歌词。这首抗日歌曲,表现游击军战士灵活机动、勇敢无畏、仇恨敌人、蔑视侵略者、对胜利充满信心的革命精神,经专业人员编导成多人集体跳的舞蹈。
我们班里选择了八名同学排练这个舞蹈,我也是其中之一。因为这舞蹈中有很多动作是蹲下、起来,我们的腿力不足,常常是不能及时站起来。为此我们每天都要练习,放学回家后也要练,在那一个月腿酸得走路都不方便了。在十一前,学校领导审查节目后,我的好朋友小敏说我的动作太软了,像打太极拳。这是“旁观者清”,为让动作像是一名战士,我用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精力,才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这时,我们八个女同学都把头发扎成二条小辫子,然后盘在头上,身穿对襟衣,那时对襟衣是大众化的,几乎人人都有,腰上系一条皮带,下面的长裤脚卷到小腿,再穿上一双黑布鞋,飒爽英姿真的像个女游击队员。
当我们在圈里站好位子要表演时,才发现有摄影机对着我们。在六十年代初,虽然有了电视,但还只在一定级别的高干和高知家才有。有一年我们跳的“花伞舞”就被拍到电视里了,所以大家立刻抖擞精神,一个紧跟一个出场。有几个歌唱的好的同学给我们伴奏:“三个五个,一群二群,在平原上,在高山顶······”我们跳得十分卖力,赢来一片掌声。
忽然广场一片亮光,是北京周围的探照灯在星空扫荡,然后交叉在一点上,这是要放烟火了,广场上的活动停下来了,大家都仰望天空。砰!砰!砰砰声响成一片,一个个红光冲向天空,在夜幕下绽开,整个夜空都亮了起来,五彩缤纷的礼花就像花的海洋铺展开,紧接着冒出五颜六色的小星星,在天空逗留一下,然后似雪花、似包装色彩鲜艳的糖果纷纷扬扬撒落下来;也有像绽开的菊花怒放着;像绿色松枝挂在天空摇摆着,并传来小鸟的叽叽喳喳叫声;像拖着金线尾巴的慧星划过天际,伴随着飘飘荡荡的小降落伞,带来美好的愿望。 天安门广场一阵阵欢呼声,有些同学跳起来接降落伞,说谁能接到谁运气就好,明年就能考上大学。礼花足足放了十分钟才停下来,大家又接着跳舞。 这一夜放了三次礼花,同学们跳呀、唱呀,快乐得忘了累,忘了时间,直到十一点半了,老师说可以准备回家了,大家才感到疲乏,但心里充满欢乐,这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值得纪念的国庆节狂欢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