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7836|回复: 0

阮若珊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3 05: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是山东抗大文工团团长的袁成隆,他在北平就读过育英中学,而阮若珊就读过的贝满中学与育英中学一墙之隔,两人在北平时不认识,到抗大文工团后才知是同乡。一个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团,不到三年时间里,在没有一个音乐专业人才的条件下,创作出《跟着共产党走》和《沂蒙山小调》两首广为流传的歌曲,袁成隆的人格魅力+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蕴+李林的才气+久鸣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战史上的文化奇迹。
  2001年11月25日,当袁成隆得知若珊逝世的消息后,大哭一场,写成《哭若珊》,以纪念这位最亲爱的同乡战友。
  《哭 若 珊》
  初识若珊在太行,
  妙龄少女新戎装。
  育英隔墙贝满女,
  不尽乡情涌心房。
  ……
  风雨岁月战友情,
  忽闻噩耗泪行行。
  你我有约十年后,
  为何先行断我肠。
  谁人不知你真诚,
  无人不说你善良。
  来日我亦随君去,
  彩云仙境絮话长。
  写成此诗不久,袁成隆也与世长辞了。我相信,在抗大文工团的那段岁月,是他们一生中最年轻最快乐最真诚最激情最难忘的时光。想起那样美好的时光,那起那些美好的同志,怎能不相约着追随而去呢?在另一个世界,他俩以《沂蒙山小调》为背景,大概正准备一场欢迎会呢。当年那些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到抗大文工团的成员们,会一个个向他们围拢过去,就像文工团成立之初,激情澎湃的团员们欢迎从北京来的新团长袁成隆那样:简单而隆重。阮若珊去世时,按照她的遗愿,家人将她在南京前线话剧团时穿的那套军装盖在了她的身上。
  2007年5月的一天,我在阮家意外地见到钟琪的照片。他已是九旬老人,现居住湖南。年轻时的钟琪蓄着三七分发式,戴着黑边圆形眼镜,很文化气质,也很阔少爷的感觉。捕捉到当年“钱塘江游子”的信息,我竟有点激动。
  迫不及待地拨通钟琪的电话,他说自己是上海人,今年90岁。他说话缓慢而富有条理。
  钟琪说,当年他在抗大校部工作,阮若珊是学员。虽然他已经工作了,却不到20岁,激情澎湃。可是部队只保证工农老干部的婚姻,好多都是组织上出面把女学员们分配给长征过来的老干部。钟琪是从外面来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与女学员发生爱情是组织上不允许的,为此,组织上突然把他调走了。他被调往前方打仗。由于事情来得突然,他没法通知若珊。战争时期,隔几十里路就像两个世界。后来,他又被调回八路军总部,接着奉命调到延安一个秘密基地受训,之后被派遣到国民党地区做地下工作。当然,他也经历了延安整风运动,差点冤死。
  抗战胜利后,钟琪跟着部队去了东北。阮若珊也从山东到了东北。钟琪所在的部队在东北鞍山一带驻扎,那时阮若珊他们文工团到部队演出,在部队机关驻地,俩人不期而遇。阮若珊说:“你不见了以后,人家说你有历史问题。”钟琪说:“问题都证实了,我没有问题。”那时若珊刚怀了大女儿,还看不太出来,半年多后,她在鸭绿江边生下孩子。
  后来阮若珊给钟琪寄了一张照片,背后写着“七年我就变成这样了。”那张照片钟琪一直珍惜地带在衣服的口袋里,“文革”时却找不到了。钟琪离开抗大后,一度珍藏过阮若珊的信。一次部队上前线,北方发生了山洪,行军时,张小兵(注:后来的海军副司令,前几年去世)转过身拉他,没拉住,他一脚踩下去,掉进几丈深的洪流中。山洪把钟琪冲到宽阔的平地,战友们把他救起,使劲压他肚子里的水,把水倒出来,背他到宿营地。阮若珊给他的信都泡湿了,张小兵就把它们一张张地晒起来,晾干,他知道钟琪对阮若珊的感情。
  钟琪说:“若珊的信件对我是非常珍贵的,‘文革’中却找不到了。若珊也离我而去了,我几次见不到她,心里也很难过。我们那一代人中,有些过去是很相爱的,不同的原因,后来即便各自都成家了,但旧有的感情还是在的,我对若珊的感情一直都在,我和若珊是千古憾事啊!”解放后,钟琪从部队下来后,曾专门拜访过若珊的父母。在阮家,他看到墙上挂着若珊拉着两个小女儿的照片,他心里很难过,但那时他不知道她已离婚。钟琪说:“我和若珊前段时光很美好,可惜太短促了,战争不容人啊!”
  惦念和爱慕阮若珊的人不止是我一人!
  热爱《沂蒙山小调》的人,也不止我一人!

转自《抗战女性档案》第十四章 抗战结束前后 (4)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3 22:25 , Processed in 0.0412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