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4-8-1 15:35 编辑
北京市第166中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 有过贝满女子学校的荣耀, 有过女十二中的骄傲, 也有过红卫中学的昏暗,昏暗之中曾闪现过那么一抹亮色——美术组。
十年浩劫中红卫中学寿终正寝之际, 1972年,166中来了一位年轻的“美女”教师(授美术课,性别女)黄其智,当黄帅们和张铁生们仍在高调表演的时候,在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着的时候,黄其智老师借由为学校出政治板报和写革命标语,悄然逐渐聚拢了几个学生,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小团体——美术组。
美术组的“正业”是日常的板报更新和配合学校的政治宣传工作,这是她在当时情境下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然而,让美术组学生真正心仪的也是美术组生命力之本的却是其“副业”——美术科班训练。
最初的美术组成员主要是由黄其智老师在授课中发现有美术特长和相应愿望的学生中遴选的。当年在美术组时间最长、参与训练最深入的学生包括72年初入学的张可强、周鸣、王澜英、夏希普,73年初入学的江黎、管新林,74年初入学的胡丹宇、王尧基等,其余在美术组活动过的包括沈克宁、陆梅、张咏、(核实后列明)。
当年美术组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位于后院前排小楼底层最西端的一间小屋,存在这一场所的初衷应当是作为美术教研室,这里逐渐演变成了美术专业训练的基地,再而演变成了美术交流的沙龙,最终演变成了美术组成员心中的圣地。
美术组的专业训练是从习画素描开始的,从石膏几何模型到人物模型再到真人模特。石膏人物模型主要是经典的西方人物模型,但为了应付当时的形势也有工农兵革命形象的模型。真人模特则由美术组成员轮流担任。后来又增加了水彩、水粉和油画的训练,包括临摹经典和静物、人像绘画以及雕塑练习。其间,黄其智老师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带领美术组成员外出,骑着自行车背着画夹到北京火车站、动物园、后海等地方画人物风景的速写和彩画。
当时,美术组所在的陋室曾有过著名艺术大师钱绍武、李天祥、赵友萍等人的莅临指导,也有各行各业的同好如当时的无名画会成员等不时造访,其中有些人后来在美术创作方面卓有成就。
在那政治运动频频、学习风气几荡然无存的年代,偏居一隅的美术组如磁极一般吸引着美术组的成员,每天放学大家都会奔向小屋,甚至课间十分钟也要往小屋跑,踩着上课的铃声再跑回各自的教室。每天专业练习时小屋里静静的,休息时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在美术组的数年间,在对艺术的感悟和不懈追求中,黄其智老师亦师亦友,不仅为美术组成员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也使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成员都成了生活的挚友。
1977年恢复高考,黄其智老师考取中央戏剧学院离开166中。她是美术组的旗手和灵魂,美术组的生命也就随她的离校而逝去。美术组的生存期虽仅寥寥数年,而且生存于文革疾风之中,但她如同一颗顽强的小草,生命虽短然竟如斯美丽!
黄其智,现居美国。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曾囊括多项国际戏剧服装和舞台大奖,凭借《印度之墨》一剧中的服装设计,成为首位获得“海伦·海斯”大奖的华人设计师。
林璎,现居德国。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根特大学博士,自由画家。创作不断,其早期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江黎,现居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主持 学院第九工作室。
张可强,现居北京。从业城市综合管理。创作勤奋,在业内美术创作竞赛中多次获奖。
周鸣,现居北京。从业室内设计,实际应用案例颇多。
夏希普,现居北京。从业法律。早年曾在最高司法机关美术展览中获奖。
管新林,现居北京。从业商标设计,实际应用案例颇多。
胡丹宇和王尧基目前失联。该二人曾因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获奖而同年就读北京大学。
(注:个人情况如何组织自己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