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4-4-21 06:17 编辑
我一直劝我的老朋友山泉叮咚写一写在母校的生活,她只在2013年11月13日写了与苏联小朋友交往的故事http://www.bm12166.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3。 昨天晚上我再次打电话约稿,没想到22点15就传过来了。因为我昨天参加了干校知青100多人的聚会,比较劳累,早早就睡了。今早打开电脑就看到老朋友的文章,非常高兴,赶紧转载过来。
我的两个初中班级
1960年9月小学毕业后我如愿迈进女12中大门。初一、初二我们在灯市西口初中部上课,初三时转到高中部学习。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营养不良的我们普遍抵抗力下降。从小就身体嬴弱的我终于没能坚持住,在升到初三后不久便彻底病倒了。急性肝炎、结核一并暴发,住进医院。医生要求休养一年,不能复学。这样,我只好离开了初三三班的好友们在第二年重新插到64届的初三四班学习。
一.初三三班
我虽然因病休学,没能和初三三班的同学一起毕业,甚至没有一张和大家的合影,但是自己始终认为仍是初三三班里的一员。我热爱这个集体,喜欢这班的同学们。班里的同学也没有抛弃我,一直把我当作她们队伍里的一员,所以无论是郊游合影还是毕业照,都有我的一份。临别的纪念册和单人小照,我也珍藏了不少。
图为1963年女12中初三三班在班主任侯老师带领下春游颐和园合影(前排左一为侯老师)
我曾经和她们一个小组。前排左起:白若昀、李穗英、李文玲;后排左起:杨薇、鲁秀玲
步入老年后的相聚: 前排左起:吕志英、郭小府、吴北霞、孙小芬; 后排左起: 姚樱(初三七)、梁承文、易丹辉、石明明、本人、白若昀
二.初三四 复学后惊喜地发现,因病休学退下来的同学原来不止我一个:还有郑庆华(三排左四,左三是本人)、周建南(三排右一)、舒月(三排左一)、郑国荣(第二学期做了肺叶切除手术,又休学了)。学校把这批复学的同学都集中到一个班了。
不知是何原因,那年教初三毕业班的老师是一批刚分来的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我们班主任高老师,教生物(二排左六),还有教数学的张老师和语文李老师(名字都忘记了)也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毕业班的老师都得是学校的骨干老师, 要让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担此重任,家长和学生还不炸了锅?!可是当年我们却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而且老师们虽然没有经验,工作确实非常认真负责。大概是这班的同学们太活泼了,课堂纪律不如我原来的初三三,我为此还想过,女12中怎么还会有这种乱班?不过,奇怪的是大家的学习成绩却不受影响,中考时有十五名同学进了本校高中。还有考到师大女附中和其他重点中学的。尤其称奇的是几年前一次偶遇教我们俄语的杨龙老师,提起64年那届的中考,老师很高兴的夸赞我们这批同学的外语成绩东城区第一名!我对语文李老师印象比较深刻:胖胖的,留两条不粗的小短辫,常穿一件旧白衬衫,非常朴素。李老师特别和蔼可亲,对学生像大姐姐。中考报志愿时虽然不是班主任,却给大家出了不少主意。我不记得她生气的样子,好像从来没有生过气。有一次她生病了,我们去家里看望。见到了李老师的哥哥。她哥哥告诉我们,李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上大学时,周末都是从师院步行回家,锻炼自己的体力和意志。李老师批改作文和作业认真又严格,每一次对我都有很大启发和帮助。我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作文本呢,上面李老师隽秀的红色钢笔字清晰依旧。 在初三四班的一学年中,由于时间短,又由于免体(免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活动等)和班上同学接触不是很广泛,印象也便不很深刻。很多同学的名字记不清了,记忆比较清晰的有第二排的刘曼依(左一,好像同桌)。刘虽然小时胖胖的,但非常活泼,特别爱侃体育新闻,就是在这聊天中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网球。 还有第三排右四的邓申宝,歌唱的很好。坐在我后面的座位。那时,正值热映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课间时我常常央求邓申宝唱里面的插曲。邓申宝是小声哼唱的那种,特有韵味,令我常常听得如醉如痴。几十年过去了,歌声仿佛还能在耳畔响起。 第三排和我并肩的郑庆华曾是上一届初三四的班长,因肺结核休学一年。郑学习好,人也稳重并相对成熟,是我的好朋友,课余经常在一起。可惜后来毕业后失去了联系。只记得她高中考上了女二中,据说离家近些。 其他同学能记起名字的是—— 前排:张梅英、高慧鸾、李。。、赵。。、马莉、蔡凤华、。。。、。。。; 二排:舒月、陈莉莉、。。。、。。。、。。。、高老师、。。。、殷梅黛、沙一云、。。。、。。。 三排:刘曼依、何友平、本人、郑庆华、徐继仁、。。。、徐佳音、。。。、邓申宝、白瑞华、平力、周建南 四排:。。。、。。。、。。。、。。。、李平珠、邹安安、。。。、陶洛颂、。。。、龚友竹、张慧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