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3-7-29 15:21 编辑
近日,在网上偶然进入到纪有志的博客,读到梁薰如学长东北师大同学纪有志的文章《 她是,也应该是、永远是“最快乐的人”! -----记老同学心目中的梁薰如》非常感人。为了让校友们了解一下大学同学眼中、心目中的梁薰如学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特转载过来,与校友们分享。
正在主持校友聚会的梁薰如
她是,也应该是、永远是“最快乐的人”! -----记老同学心目中的梁薰如 纪有志
这是何春芳梁薰如夫妇亲手制作的贺卡寄给笔者
祝二位兔年大吉,健康长寿 我与梁薰如是东北师大中文系55级(59届)的同学。从1959年毕业分别后约五十多年没有联系,至到2006年9月东北师大校庆60周年时在母校重逢。在校时,我们不同班,但她的事情,有耳闻,但没有深刻印象。
当我一次次阅读梁薰如撰写的《我的生命轨迹》(载《东北师大中文系55级(59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影文集“悠悠岁月 浓浓友情”》)时,目睹她的命运的大起大落,我的心被震撼了!她在文章结尾时,这样写到:“我的生命轨迹 : 最可爱的人一一最可恨的人一一最可怜的人 --一最快乐的人”!
她的生命轨迹,真是这样,是真实的,在我同届学友中也是有的,即使从全国看,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处在哪个政治环境中,大多数也是沿着梁薰如的生命轨迹奔波过来的。但她的坎坷的经历,更曲折,磨难更深,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同学中,也包括她的学生,许多人都很关注她,寄予同情,赞美她的坚强意志。她在晚年,一个奔八的老人,竟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为传播友情而成了“最快乐的人”! 让我们打记忆的大门,走进梁薰如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她生在一个背景复杂的家庭,这是她遭遇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吧。1932年梁薰如出生在上海。祖父是军阀大地主,父亲则毕业于香港大学。那时正是“九一八之后,国难当头,百姓难以度日。梁薰如的父亲不愿为日本人工作,只能失业在家。而梁薰如的祖父还不停的责怪父亲:“花钱让你上了大学,还要我养着你!”,而祖父自己却养着好几个从妓院买回来的小妾。
梁薰如虽生于上海,却长于北京,所以她对北京的感情很深。小学读的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也即现在的“实验二小”刚刚过完百岁生日;中学读的是“贝满女中”,冰心也毕业于该校,还有李德全和孙维世等人。贝满中学的校史较长,2014年就是150年校庆了,比北大清华的历史都长。
十九世纪末,很多教会开设学堂,其中的女学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为中国女性接受教育开启先河,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专家都在研究贝满女中。而梁薰如则是这所中学的最后一批毕业生。因为之后就改名为女12中,再后来则为现在的北京166中学。
梁薰如其实在贝满的时间并不长,不到2年,没有毕业就在1949年初参军了,
梁薰如曾回忆说:“我的母校一一贝满女中 ( 现北京 166 中 ) 是有 140 多年历史的名校 , 当年虽是教会学校 , 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 解放前夕 , 就已成为北京市少有的同时具有地下党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的一所学校 .我 , 就是在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
三位战友:左白慧文,中王碧云,右梁薰如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越过38线入侵朝鲜...梁薰如响应祖国的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为保家卫国,奔赴朝鲜战争前线。
这是梁薰如对抗美援朝那一段中朝军民深厚感情的回忆:
“我不禁想起了朝鲜的房东 " 阿妈妮 ( 大妈 )" 和 " 阿子妈妮 "( 大嫂 ) 。那时我们文工队的同志 ,分别住在成川郡大富里的一座山的山腰和山顶的两户人家。山上到处是栗子树 ,栗子熟了落在地上 , 我们总是拣了送给房东 , 从不偷吃一个 , 上山打柴取暖也总是到深山里砍伐死树 , 遵守‘不动群众一针一线 ’的纪律。这两家男人都参战了 , 只剩下妇女和孩子。他们生活得很苦。妇女要背着孩子在山坡上种地、收割。吃水要到山沟的泉水处一瓢一瓢地装满水罐再用头顶回来。我们每月每人九桶罐头 , 我们就省下来 , 送给老乡吃 , 他们也把自制的朝鲜咸菜、老玉米、 打糕等送给我们吃 , 相处得和一家人一样。谁回国办事了 , 阿妈妮就 像盼出差的孩子一样 , 掰着指头算 , 走了多少天了。
一次我和一个同志到板门店采访 , 从平壤乘火车到成川下车后 ,沿着公路走 , 竟没能搭上顺便的汽车。徒步背着行李翻越一座山 , 回到家己后半夜了 , 棉衣都被汗水湿透了 , 停下来浑身冰凉。阿妈妮昕到了我们的动静 , 她开门让我俩进她屋 , 睡在热炕上。哎呀 , 这是入朝以来睡得最舒服最香甜的一觉。要不是阿妈妮像妈妈一样关爱我们 , 那晚睡在树枝搭的仅铺一件大衣的床上 , 非感冒不可。
阿妈妮平时总是帮助男同志缝洗衣服 , 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 , 我们也帮他们收割、打场。她们看到我们不会做农活 , 还说 : 中国姑娘真幸福。......"
她所在朝鲜的部队是公安一师 (《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少剑被就是这个部 队。)梁薰如那时一直是紧跟共产党 ,1950 年就要求人党。她在部队曾三次立功。
梁薰如已由天真无邪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国际战士----一名光荣的“最可爱的人”! 《光辉历程》 一书 , 是抗美援朝停战 55 周年的历史记录 , 这里面就有梁薰如闪光的足迹。她永远忘不掉多少战友为国捐躯 , 战死抄场 !
梁薰如是经过“抗美援朝”烈火锤炼过钢铁战士,然而头悬“最可爱的人”的光环,她的人生之路,并没有铺满了盛开的万紫千红的鲜花!
1955 年部队实施正规化 , 在等待转业时梁薰如考入了东北师大中文系。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艺兵考入中文系,正满足了将来当个语文教师,作家的心愿。所以梁薰如入学后牢牢抓紧时间拼命学习,她在同学中获有美誉:她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同学李万玉就满怀深情地说:“她是我在校时心目中学习偶像 , 至今我还珍藏着她当年的秀美照片。......”
在大学读书时的梁薰如
1957年,那场“反右”暴风雨,竟在东北师大中文系55级这一年级学生中打成“右派分子”约30名之多(该年级有学生约180人)。梁薰如在劫难逃,正如在高空展翅飞翔的雏雁突然间中箭。俯冲落地,不是粉身碎骨,也是全身而瘫。遭此劫难,她感到无比痛苦,她的神态竟判如两人。当然许多同学都难以置信她是“右派分子”。
同学肖国芬曾痛惜地写到:“我因生病 , 于1957 年暑假休学回到家乡重庆 , 但不到一年 , 身体恢复了 .外祖父用竹子给我编制了一对网蓝 , 就自己挑着行李辗转换车回到长春 .当我进入宿舍楼 , 第一个看到的是薰如同学 .我满心欢喜 , 放下挑担 , 伸出双手前去和她 , 握手 , 她 , 却瑟瑟地后退 , 没有热情迎接我 , 我好意外 .后来才知道她 , 遭到了不应该的政治厄运 , 被处罚在打扫楼道卫生 .
我太惊奇了 ! 她在我心中是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军人 , 又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 ,‘放下你的鞭子’演得多么精彩 ! 她怎么会成为右派 ?! 但在我的心目中从未改变过她留给我的好印象 , 倒一直是暗藏着深深的关注和思念 ,....、”(见,肖国芬《遗憾、抱歉都是真情》,载《情况通报》2009)
梁薰如自己更是想不通,她痛苦地说过:“1957 年被定为 ‘右派 ’,我想不通 , 宋振华老师对我说 :" 右派帽子给你戴上 , 对你改造有好处。 " 那我还听党的话 , 好好改造吧 ! 没想到从此我就成了‘最可恨的人’”
梁薰如就这样地莫须有地由全国人民爱戴的“最可爱的人”变成了“最可恨的人”了!
后来在现实生活中她才体验到“右派分子”这顶帽子的多么沉重和残酷:她说:“在毕业后的岁月中 , 我才逐渐认识和体会到:怎么改造也不行啦 !摘了帽子也是‘摘帽右派 ’, 是永远翻不了身的五类分子之一。"
1959 年 ,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辽宁省鞍山市。先后在六中农场、教育局农场、市委机关农场劳动改造 2 年。 1961 年摘帽后在鞍山六中、二十五中、三十八中先后教过生产基础知识、生物、俄语、划线、工业、英语、数学、地理、劳技、语文、政治 ( 班主任必兼 )......等课程 , 算是一个 " 万金油 " 教师。中间还当过半年庶务和两年教导主任。
特别是文革期间 , 因为梁熏如爱人、父亲都是右派 , 她的一家就被认为是 " 右派黑窝 " 。她的父亲以 " 反革命 " 罪被逮捕 , 她的爱人第二次被戴上帽子……她被逼迫揭发他们和交代自己的罪行。 梁薰如交代不出 " 革命派 " 需要的材料" ......梁薰如绝望了, 为了使刚出生的女儿 , 不再受她和这个家庭的牵累和影响 , 梁薰如想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 换取女儿的前途……。
不久.梁薰如被送到农村劳动三年。因为鞍山教育界的“右派 " 曾过一起劳动过 , 回校后也有联系 , 文革挨斗时都不承认自己反党、反社会主义 , 就被定为是 “中层右派翻案集团 ", 在公安局都备了案……。之后 , 梁薰如处于绝境,日日以泪洗面,竟成了求死不得、求生难活的 " 最可怜的人 "!
1976 年粉碎" 四人帮 " 之后 , 梁薰如和爱人结束了19年之久的两地分居生活 ,才算有了个团聚的家。1979年落实了政策 , 原来父亲是个没有帽子的‘右派’。老爷子在1982年去世,虽死也能瞑目了。梁薰如和她爱人的“右派”也得到改正,遗憾的是,1991梁薰如的爱人壮志未酬地走了。
梁薰如追求一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81年她光荣地入党了。正如梁薰如她自自己所说:“这证明我的心始终是红的!”
是的,可以毫无愧意地说,梁薰如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一生坚持正义 , 追求真理 , 奉献一生,一生清白。她知足长乐 , 助人为乐 , 自我寻乐 , 活得快乐。现在可以算是 “最快乐的人 ”了!
更为幸福的是,1991年梁薰如和小时候的相知组成了新的美满家庭,并移居日夜思念的北京。
老同学对梁薰如的快乐晚年, 个个闻讯喜眉梢,纷纷撰文祝贺:
同学李万玉写到:“令我们感动不已。好人好心的梁慧如 , 她是我在校时心目中学习偶像 , 至今我还珍藏着她当年的秀美照片。她的遭遇是惨痛的。她那承受挫折的顽强意志 , 爱党敬业的奉献精神 , 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对同学真诚相助的热情 , 令我敬佩。 2003 年我曾去探望她 , 她不顾自己患颈推病治疗刚刚出院 , 头尚眩晕 , 亲自下厨 , 留我吃饭。得知我患白内障 , 我老伴也患病 , 双腿失去功能时 , 又四处为我们访医问药。如今她和洪乃明二人都利用网络不间断地给我发送信息、保健知识、名人轶事、异国风光、名城山寨等等 , 诸多幻灯片。在她俩的关爱下 , 我足不出户就大开眼界、增长知识、从不寂寞 , 倍觉温馨。......(见李万玉《情深谊长》(载《情况通报》2009)
同学王仁清洪乃明夫妇寄来诗词《赠梁薰如同学》: 祝酒举杯话当年 ,
梁君志坚品高尚。
薯草馨香香自赦 ,
如梦如幻数十年。
幸逢改革天地变 ,
福至康泰度晚年。
快慰平生无愧事 ,
乐助他人更善良。 2007年
同学高文化在《致薰如》诗中,写到:年初几个月住在大连 , 主要阅读通报 , 想从字里行间发现更多信息 .得知梁蕉如学友晚年生活充实 , 别有新意 .写《致薰如》示贺。
少小从军战功传
回师复学奖章添
宏愿初崭遭厄运
同窗目睹泪沽杉
人生多彩视野宽
征程壮丽意志坚
晚年生活创新意
校友闻讯喜上颜 2008 年 12 月
在北京
梁薰如回到北京后,可以说天天生活在快了之中,那里有她欣慰的回忆和温馨的生活。不仅有了美满甜蜜的家,因为那里尚有她的亲人,还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和三届战友。梁薰如是:“最快乐的人”,天天浸透在亲情、友情、战友情之中。她忙着参与或主持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庆会、学友和战友各种形式的聚会和友谊活动。她忙着学诗词、通过网络传播老年的养生知识,她忙着.....她快乐着......
这里引录梁蕉如的辽宁鞍山38中学关门弟子与恩师在北京的奇遇,从中你就可以分享到梁蕉如的一天快乐。请看: “2010年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拨通了梁老师家的电话,刚报出家门,梁老师那头就热情洋溢得说:我当然记得你!几句话我已经泪流满面!择日不如撞日,我当即决定马上去拜访老师家,整整24年啊!而我们居然距离不到3公里。
顶着凛冽的寒风,我带着儿子匆忙买了一束鲜花和一个果篮来到熟悉的一个小区,距离我第一个工作单位只有几步之遥,而那个时候我们都在北京,什么叫天涯咫尺!!!咫尺天涯……
敲开房门,满头银发的梁老师一把抱住我,爽朗的笑声一如20多年前。梁老师显得比以前矮了,胖了,头发白了,老了,但是脸上居然没有多少皱纹,笑起来像一朵菊花,声音没有变,依然是那么洪亮;眼睛没有变,依然是那么明亮。
我们手拉着手,足足聊了2、3个小时,中间梁老师还在不停的接短信,接手机,接电话,上网收邮件,用QQ和老朋友聊天,忙得是不亦乐乎。多么“时髦”的老太太啊!75岁高龄学习电脑,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逢人便问,现在用QQ比我都娴熟,摄像头,打印机,扫描仪,一应俱全。梁老师还给我展示她的照片,从年轻时代到退休后的同学聚会,还讲了她的家庭,她的母校——150年历史的贝满女中,还有抗美援朝战场,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豁达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受触动!
梁老师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教我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对我影响深远的一位长者。那是1984年,我刚刚转入鞍山市38中学,......后来我1986年初中毕业,而梁老师则在1988年退休,我也算是她的关门弟子了。”
梁薰如和自己的学生"关门弟子"合影
......
如今年已八旬的她,不仅天南海北地会同学,战友,还笔耕不辍,担任校友会的编辑,网站的版主,教同学上网,整理照片,帮同学做纪念册,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梁老师,开朗,乐观,豁达。我曾经崇拜过赵丽蓉,还有彭玉2个老太太,现在我开始崇拜梁老师,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依然笑对人生!"
(《80后老太太——我的恩师梁薰如》2011-01-04 )
梁薰如在贝满50届同学聚会上的讲话
请允许我再向你引录一篇梁薰如在贝满50届同学聚会上的讲话,这是一篇妙文,是一篇友情的颂歌、赞歌!
“人们都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可今天我们这些逾八、望八之年的老人竟然能突破时空的局限,欢聚一堂,畅谈、聚餐,为什么?
是什么让尹以璋、吴小敦远涉重洋飞回北京?
是什么让毛贞平、孙墨林、李立华、吴素芳、李筱桃、还有李爱冬等同学 ,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聚会?
为什么来不了的同学都感到非常遗憾?
就因为我们心相通,情相连。
人间有亲情、爱情和友情。亲情有限、爱情专一,只有友情永恒无边。
友情中的同窗情是最纯朴的一世因缘。因为同学间不分贫富、高低、尊卑和贵贱。没有级别差异,没有利害冲突。为了求学,追求真理,东西南北聚一堂,彼此欢乐无限。
培元的同窗情谊至今已72载,贝满五0届同窗毕业也已一个甲子——六十年!
相识凭缘分,相知靠情谊,而相聚却要情缘相连。我们的同窗情是跨世纪的,是永远解不开的情缘!
今天我们又重聚在这里,纪念毕业六十周年,欢庆属蛇、属马的学姐八十华诞。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走了一站、一站又一站。越过了高山,涉过了险滩,走过了艰辛曲折的坎坷路,如今走上了阳光普照的平坦大道,走到了幸福的晚年。
有的同学留下未了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们的音容笑貌永在,她们的高尚品德、她们的崇高精神,会在我们的身上继续闪光再现!对她们,我们永远深深怀念!
有的同学未能到会,实在遗憾!我们思念她们,祝病中的同学早日康复,下次能相聚再见。
2008年我们四位龙头学姐已开始在长寿路上带领我们向前!向前!
一站,一站,相聚、离散。一次次离散比相聚更长,一次次相聚比离散更短。
一次次相聚离终点越近,一次次离散距起点越远。
我们应倍加珍惜这难得的相聚,畅叙友谊、共话沧桑、交流保健。
让我们的晚年活得更多彩,更精炼!
聚一次赚一次,让这解不开的情缘,今生今世连绵不断!
愿我们共同努力过好今天,笑迎明天!
(<永远解不开的情缘-------主持人梁薰如在贝满50届同学聚会上的讲话>2010-5-6 ) 梁薰如啊,我们的学友!她是,也应该是、永远是“最快乐的人”! 20011,2, 于沈阳滑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