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3-7-28 06:10 编辑
三十年聚会与友谊的升华 李蕙华
三十年的贝满同学聚会, 使我自“ 游离”状态融入到集体中来, 从此享受着友谊的温馨和快乐。
若说起我参加贝满五〇届同学聚会的事, 我的好友高福春是功不可的。因为我在贝满仅读了高中一年级(1947 年秋-1948 年夏)。当时我在学校就不活跃, 不仅接触面窄, 认识的人也不多。再加上几十年过去了, 许多的人和事都已淡忘, 如今再参加这样的聚会还有意思吗? 我心里一直在犹豫不定。但是禁不住高福春在身边一再热情地敦促和鼓励,我终于下定决心试着参加了。 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 在北京师范大学我第一次参加了贝满五〇届同学的聚会。那日, 当我按照通知的地点怯生生地迈入一间大教室时, 一眼望去全是陌生的面孔, 大家对我的到来没什么反应, 唯独班长安静媊以热情而亲切的微笑迎接着我。多少年来, 这微笑永远铭刻在心, 久久不忘, 因为它确实很美且极具亲和力, 使我感到特别温暖和安祥。每年她在聚会上作例行的工作汇报时, 也总是态度平和、真挚而诚恳, 同时永远保持她那“经典”的微笑。看得出来, 同学们个个都心甘情愿地在她的麾下当一名小兵, 绝对服从她的指令, 并任其调遣和愉快地去完成各项任务。我认为, 这就充分体现出班长的个人威信和她的人格魅力。 再说那天, 参加聚会的同学有四十多人(比1982年首次聚会增加了十六七人)。一走进教室,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黑板上写的《贝满校歌》的歌词。这次聚会开始的第一个节目, 就是由李莉芳带领全体同学唱校歌。当“可爱可亲我贝满……”刚一唱响, 真让我暗自吃惊, 想不到这歌声是那么洪亮、整齐、和谐, 就好像昨天刚刚排练过的一样。随着这熟悉而亲切的歌声, 又把我带回到那遥远的青春岁月, 重新唤起在贝满学习时尘封已久的记忆…… 每年我们的聚会就是这样从唱贝满校歌开始, 年复一年地进行着。三十年来, 不仅聚会的地点从教室-会议厅-饭店大厅, 逐步变换和提高, 聚会的内容更是不断丰富和更新。与此同时, 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连外地的和久居国外的同学也都不辞劳苦远道而来参加聚会了。特别是近些年来, 每当我看到腿脚不灵便的同学, 有的拄着拐杖, 有的坐着轮椅来赴会时, 我都深受感动。心想,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们克服重重困难来与大家见面呢? 毫无疑问, 这是贝满情结在强烈地牵动着彼此的心, 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同时, 这也是贝满精神的体现。而对比我自己, 腿脚虽有问题, 但走路还行, 可是我并非每次都积极到会。客观上固然是因为陌生的面孔太多, 使自己总是有“游离”在外的感觉, 心理上产生了障碍; 但另一方面, 主观上并未尽力去改变这一局面,连“一回生, 二回熟”的简单道理也未去认真实践。因此, 反思之后,内心还是深感愧疚的。 尽管我参加的聚会不是很多, 但每次到会都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共同的贝满基因促使我和同学们能在思想感情上融合在一起, 和大家同呼吸, 共欢乐。后来, 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 认识的同学也开始多了。首先相识的自然是活跃在聚会上的班委和积极分子们。我发现她们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的文娱高手, 如于友蕴、李爱冬、梁薰如、陈贞华几位, 除了具备做主持人的素质和才干之外, 她们还会唱歌(以于友蕴为首)、唱曲(李爱冬的专利)、朗诵(陈贞华、梁薰如的特长) 等等。另外,陈贞华和于友蕴还参加服装队的表演。“服装表演”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一个保留节目, 也是每次聚会的重头戏。蒋淑芳是服装队的教练, 本身自然是训练有素的, 加上她个子高挑, 身材好, 走起步来仪态高贵而典雅, 真是美极了! 再看看其他五位成员: 韩珠璇、杨云、周君璇, 还有陈贞华和于友蕴等, 也都是气度不凡, 各有各的风采。因此, 同学们每次看她们的表演都是津津有味, 而且百看不厌。 在积极分子中, 我从来没有忘记那些负责签到、收款、分发礼品等工作的张润华、杨云、赵淑琴和潘寿贻等同学。她们的工作往往是最繁琐最辛苦的, 而且总是早来晚走。我对她们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内心永远是尊重和充满敬意的。最后, 我还要提起聚会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那就是我们的“摄影师”朱丽叶。每次会上总见她手拿照相机在人群中来往穿梭拍照, 手脚忙个不停。与其他积极分子不同的是,她的体力活动远比她的话语多。一次, 我们贝满五〇届同学在中山公园内的政协会议厅聚会,我和烙瑞琪恰好在大厅门口碰见朱丽叶。她说: “来, 我给你们照张相。”于是我俩便凑在一起站定, 还未及摆好姿势, 只听“咔嚓”一声,她已按动了快门, 然后像旋风一样扭头就走了,因为她又发现了新的抢拍目标。当时我对她的快速动作直犯嘀咕, 对这张照片也不抱什么希望。谁知后来收到照片一看, 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原来她抢拍的技术真不错, 这张照片拍的还挺自然, 我俩都很满意。其实, 当时我和劳瑞琪并不认识, 正是朱丽叶给我们拍了合影后彼此才互通姓名的, 此后我们便很快地相熟了。这还得感谢朱丽叶的牵线搭桥呢。
时间飞逝而过, 转瞬间已到了2006年。从这一年张之宇学姐和张之丙学友向我们五〇届同学发出写“贝满人”的倡议书开始, 连续三年,写书和出书的问题便成为聚会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在此期间我通过给《贝满人语》写万字长文, 主动向同学们敞开心扉, 朝着大家跨近了一大步, 增进了大家对我的了解, 从而使我与一些同学的友谊升华, 由“相识”变为“相知”。与此同时, 我也快速地融入贝满集体, 和大家在一起享受友谊的温馨和快乐。 目前与我交往较多的同学(按时间先后排序) 有: 高福春、周君璇、陈贞华、梁薰如、李爱冬、张之宇、张之丙等七位。其中除了高福春是六十多年前我在慕贞女中初三学习时的好友之外, 与其他同学的友谊都是参加贝满五〇届校友会结出的硕果。在这些同学中, 她们每人的个性、气质和人格魅力各不相同, 因而在她们身上便散发出来不同的美和光彩。我欣赏她们, 也爱慕她们。我愿学习每位朋友的长处, 以弥补我自身的不足, 同时也愿意享受朋友之间的相互关怀、勉励和帮助。在这些朋友中, 不乏有我的知己。像张氏姐妹, 虽然我与她们交往的时间最短(与之宇学姐交往不足四年; 与之丙学友交往不足两年), 而且至今与她二人也不曾见过面, 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她俩成为我的知心朋友。 鲁迅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而我现在拥有的已然过数。那么,这是不是过多了呢? ———当然不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 正是由于拥有许多各不相同的好友, 才使得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变得更加精彩和美丽!张之宇学姐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好的实例和最光辉的榜样。因为她的知心朋友不是一个两个, 而是需要用两位数字来计算的。她在众多好友的包围中尽情地享受着友谊的温馨和快乐, 同时她更满腔热忱地带给大家友谊的温暖、甘露、信心和力量。 在我的人生已走过一大半之后, 直到与之宇学姐的交往之中才真正领悟到: 友谊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因此, 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啊! 三十年贝满五〇届校友大会已于2012 年5 月26 日落下帷幕, 从此大型的五〇届同学聚会便告一段落了。每想至此, 内心总是感到失落和不舍。但是我坚信: 贝满情结今后不会中断, 聚会结成的友谊之花依然会继续绽放, 贝满情谊必将地久天长……
贝满五〇届校友聚会30 年 纪念 当年离校 清纯少女 志行高远 历险克难 堪称敬业 卅年聚会 阳光老人 身心健康 重谊沐煦 尽享乐群 内蒙四人 敬贺
在2012年5月的大会上 从左至右:李蕙华、高福春、陈贞华、孙墨林
说明:我爱人将书中的照片下载下来了,以后我将适当地配发。老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