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
搜索
查看: 5493|回复: 2

七旬学生挥泪送别 张中行 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8 2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旬学生挥泪别恩师 2006年3月3日
        
      陈贞华女士是张先生解放前在贝满女中教过的50届学生,几十年以来一直没有和先生中断联系。昨天早上,她是第一个进到厅内给张先生鞠躬的人。

  年逾古稀的陈贞华在灵堂外向记者讲起恩师,眼圈还是红红的:1956年,张先生第一次知道陈贞华在一个学校教书,就送给她全套的最新版教材。听说陈贞华执教的是一个职工业余学校,张老误以为她在那个学校过得不好,就主动介绍她去《语文学习》杂志社工作,待知道“学校一个月工资79块5,杂志社工资才53块”后,又让陈贞华“别来了”。陈贞华退休以后,在张中行的鼓励下开始编书。第一次出书时,出版社找来一位名人充门面任主编,张中行批评了陈贞华:“事情都是你做的,怎么主编成了别人?”后来,语文换教材,张中行应陈贞华之邀,审订她编撰的10多本书,“每本都仔仔细细地把关,他很反感不卖力就得名得利”。
        
  今年75岁的李爱冬女士也是张先生在贝满女中的学生:“先生知道我在内蒙古师大教语文,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年前知道他住院,我们同学特意去305医院探望,他见到同学误以为是我,就问‘你还骑马吗’。他出的每一本书我都有,每本都有他的签名。有一次我从内蒙古回北京,嫌书随身带着太重,就邮寄了九本,结果书丢了一本,恰好是先生的《顺生论》。他知道后,不声不响地给我寄了一本,上面依然有他的签名。”
        
  和李爱冬一起来的梁薰如女士今年已经74岁了,她至今都记得,临近解放时,班里同学都为未来的不可知感到不安,先生跟她们说:“你们是学生,是一张白纸,上面写什么、画什么就是什么,你们什么都不用怕。”梁薰如告诉记者,她在前来悼念的人群里看到了张先生贝满女中60届、52届、51届、50届甚至48届的学生。她们送给张老的挽联上写着“恩师走好”。

更多请看:
http://mem.netor.com/m/links/adindex.asp?boardid=62121

发表于 2009-6-13 19: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孙郁先生的讲座收获很大

      

           听了孙郁先生的讲座收获很大


      早就看到了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主编的《说梦楼里张中行》一书,对孙郁先生有些印象。最近又知道孙先生出版了《张中行别传》,还没有买来看到,但看到了孙先生对我们赠送给他的《贝满人语》写的一篇感评,见地很高。我们正要对他表示感谢,正好听说6月6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有孙先生的讲座,尽管不知道内容,我和贝满一位同学还是冒着雨去听了。
      孙先生讲的是“当代文化的京派传统”。他说苦雨斋丛书出版了,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京派传统……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比鲁迅影响大。左翼文化一统天下时,精通文化的京派渐渐被人遗忘,被认为是落后的,没人关注了……
      80年代季羡林、张中行……新的京派被激活了……他们给人思想,主张回到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他说张中行先生是智人、超人,他的深厚的历史感和独立的人文品格对我们当下浮躁的文坛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提示。
      听了讲座,我收获很大。过去只知道鲁迅,知道周作人是汉奸,丝毫不知什么是京派,更不知京派和京味是两回事。
      听了讲座,我更崇拜曾教过我国文的张中行先生了。孙先生说张中行暗袭古人,流淌自然,谈天说地从容,忽远忽近,有鲜活的个性……与他这样沉浸在中西文化之海的文人比,当代轻薄的文人应该感到惭愧。
      作为张先生的学生,我更是有负先生的教诲!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2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儒学长,祝贺您成为首位50届在新愿论坛上自主发言的朋友,您真的很棒!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心愿论坛 ( 京ICP备05069205号-2 )

GMT+8, 2024-11-23 18:37 , Processed in 0.0335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